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遴选省市考点

【吉林遴选热点】吉林省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

小编:橙橙老师  来源:遴选公务员考试  日期:2021-09-28 阅读次数:

【吉林遴选热点】吉林省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链接

  7月28日,中共吉林省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工作进行了全面概括和深入总结,表决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定》和《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将“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充实内容提升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符合中央要求、符合我省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转型升级需要,有利于在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从战略层面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优势,实现全省资源利用、要素优化、集约发展、优势再造,从发展层面丰富新时代吉林发展内涵,从布局层面重塑发展优势,筑牢振兴基础。
 

  二、命题预测

  1.吉林省近年来经济飞跃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心以更大速度和力度推进高质量发展。请你结合吉林实际,就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500字)。

  2.吉林省政府拟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开展一次调研,请你拟定调研方案(400字)。

  3.省政府拟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助力高质量发展,你作为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请你拟定会议通知(500字)。

  4.结合给定材料,概括材料中C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300字以内)。

  5.吉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请你围绕“厚植高质量发展”写一篇策论文(1200字)。
 

  三、理论原点

  ★基本情况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总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重要意义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增强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直接表现。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度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遵循这一根本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对策措施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要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重视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使得两者更加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一是转变职能,提升服务效能。加强服务型政府的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放管结合、并重,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落实监管责任,通过约束政府不合理行为,向市场和社会赋予更多行为权力,加快构建权责明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通过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形成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真正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市场效率。二是厘清边界,优化营商环境。要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和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持续简政放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享受国家支持政策。结合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提供有效公共物品的功能,并通过包容审慎监管的方式来促进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三是完善体系,增强供给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政策的有效引导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调动市场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围绕教育、养老等热点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同时,针对全国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基础上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标准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以及环境友好、兼顾全民福祉和长远增益的协调发展,改革经济体制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一方面,降低交易成本。加大国企改革的力度,使得广大的国有企业更像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参与者,给予国有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通过“放管服”改革,为民营经济创造更为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主体的潜在能量,让经济体制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就是要使产品和服务能够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释放消费潜力,不仅仅是要有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做支撑,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要不断探索消费者的新需求,在产品和服务上附加更多高质量的文化元素、科技元素,不断地推陈出新。及时破除限制充分释放消费需求的各种过时的不适当的制约,积极营造方便消费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系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我国党和政府的新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至关重要。一是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四是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五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六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第四,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够培育出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一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补齐短板、转换动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育更多新增长点。二是减少低端无效供给,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大力破除不适应市场需求、污染严重的低端和无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增强经济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应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为增强产业竞争力腾出更多资源。三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四、地方实践

  ★基本情况

  7月29日,省政府召开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奋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吉林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重要意义

  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利于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保持吉林战略连续性、创新性;有利于立足吉林实际、顺应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丰富新时代吉林发展内涵;有利于充分发挥吉林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重构战略布局,重塑发展优势,筑牢振兴基础。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集中力量资源,释放战略效应,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强大动能、提供坚强支撑。

  ★对策措施

  第一,要突出发挥长春辐射主导作用“一主”,构筑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双廊”,构建大图们江开发开放经济带、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双带”,做精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双线”,畅通白松长通至辽宁(丹东港、营口港、大连港)大通道、长吉珲大通道“双通道”,打造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双基地”,推动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长春四平一体化协同发展“双协同”,加快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二,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抓细化、抓配套、抓衔接,形成互相联动、系统协调、区域集成的政策体系,发挥上下贯通、左右兼容的整体效应。

  第三,要突出聚项目、聚资源、聚企业,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引领性、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打造科学合理、梯次推进的产业体系。要突出强保障、强服务、强宣传,营造推进落实的良好环境。
 

  五、素材积累

  大作文框架:

  乘风破浪 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

  要把好思想理念这个“总开关”。

  要激活创新创造这个“驱动器”。

  要牵住产业升级这个“牛鼻子”。

  要引进现代人才这个“生力军”。

  要用准效能评估这个“指挥棒”。
 

  奋力谱写吉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转变理念,适应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激活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才强区,服务高质量发展。

  坚持效能评估,促进高质量发展。
 

  争做“四硬型”干部 助推吉林高质量发展

  理想信念上求“硬核”。

  攻坚克难上出“硬招”。

  改革创新上要“硬气”。

  改进作风上须“硬朗”。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准“方向盘”。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化“坐标系”。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出“特色菜”。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唱响“协奏曲”。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培育“生力军”。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系好“安全带”。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化全面发展理念,擘画高质量发展“中国画”。

  强化协调发展理念,下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强化开放发展理念,走实高质量发展“长征路”。
 

  讲话稿: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一、提高站位,凝聚共识,以坚定不移的决心贯彻新理念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期望。

  (二)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三)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新规律。

  二、抢抓机遇,对标调校,以蹄疾步稳的姿态推动新发展

  (一)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

  (二)突出因地制宜,加快创新发展。

  (三)突出务实操作,实现精准推进。

  三、上下一心,同频共振,以争创一流的合力勇挑新重担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形成工作机制。

  (三)夯实指标数据。
 

  抢抓新机遇 再创新业绩

  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在推动xx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坚定高质量发展信心

  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落实高质量发展举措

  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筑牢高质量发展保障
 

  经验材料: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吉林“十四五”开新局

  学深学透,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丰富内涵。

  识变求变,因时因势精准调整工作着力点。

  做实做细,聚焦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发力。

  知重负重,以新担当新作为促新吉林建设。
 

  锚定高质量,不待扬鞭自奋蹄

  扭住“牛鼻子”,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

  聚焦“主战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统筹“弹钢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调研报告:

  关于xx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主要问题

  (一)产业层次不高端。

  (二)创新能力不强劲。

  (三)质量效益不理想。

  二、原因分析

  (一)发展理念需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制度需进一步健全。

  (三)发展方式需进一步优化。

  三、下步建议

  (一)转变理念思路。

  (二)创新实施路径。

  (三)优化保障措施。
 

  六、范文赏析

  大作文:

  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加减乘除”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它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目标指向,又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开创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对吉林而言,关键是做好“加减乘除”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好加法。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目前,传统产业低成本、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而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补齐短板、转换动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减少低端无效供给,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做好减法。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长期以来,吉林省存在无效供给多,过剩产能化解慢等突出问题,停产半停产、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和“僵尸企业”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大力破除不适应市场需求、污染严重的低端和无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增强经济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做好乘法。经过长期努力,吉林科技发展成就显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但目前科技源头创新短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和资金“脱实向虚”问题依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一方面,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在具备产业优势的领域精耕细作,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另一方面,大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本源,大力支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一流企业发展,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做好除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处理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吉林省在全国中属于欠发达省份,高质量发展的难度更大,只有加快产业升级,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发展效益,培育发展“四种经济形态”,才能推动吉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弘扬担当精神 推进吉林高质量发展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吉林党员干部来说,践行初心使命,就是要积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挑战,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也为民族振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敢于担当,推进高质量发展。困难面前勇担重任,做开路的急先锋,做事业的马前卒,是共产党人的一贯作风。今天,从党中央到吉林省委,都在反复强调“担当”这种过硬作风。要强化科学理论指导,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注重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打好流程再造攻坚战,敢于拿自己开刀,敢于一抓到底,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把流程再造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准确把握改革的核心逻辑、原则方向、重点任务,确保改出经验、改出成果。要以敢闯敢试的勇气加快推进吉林各项改革试点,抓住用好机遇,大胆试、大胆闯,开辟出改革发展的新路径,为全国提供更多好的经验。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善于担当,推进高质量发展。只有担当才能干事,才能干成事。要办好民生实事,不折不扣落实惠民政策,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育新、改旧、强链,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嘱托,把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要加快建设生态强省,认真落实指导意见和各专项行动方案,集聚更多城市发展资源要素。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善抓重点、善抓要素、善抓招引,确保尽快见到大的成效。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小升规”,大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推进高质量发展。勇担当,就要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否则就会有辱使命。要从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初心不改、本色不变、立场不移,切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从严强化干部担当精神,引导激励更多的干部到改革攻坚前沿、项目建设一线、矛盾问题现场建功立业。要从严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从严抓好正风肃纪,不断完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持续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做到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让我们以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涵养担当精神,锤炼担当能力,展示担当作为,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加快推进吉林高质量发展。
 

  推动吉林“十四五”时期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吉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冰雪消费市场,具有国际优势。融入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吉林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吉林提出“融入国内大循环,领跑中国冰雪新时代”和“融入国际大循环,构建吉林冰雪开放新格局”的双目标。要积极推进“冰雪丝路”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创吉林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领冰雪实践,践行冰雪经济思想。吉林要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冰雪经济思想的重要实验田、创新先导区,始终走在冰雪经济实践与思想的前沿。要坚定地培育冰雪人口,培育万亿级冰雪产业;深化冰雪经济研究,持续打造开放的冰雪思想盛会,探索研发“中国与全球冰雪竞争力指数”,对接国际发展。

  引领冰雪文化,筑就冰雪价值高地。“最美雪花飘落在吉林、最佳品质滑雪在吉林、最好冰雪故事在吉林”,这是吉林的“冰雪三宝”。要将“冰雪三宝”艺术化,开发冰雪文化产品;将冰雪产品生活化,加大冰雪人口转化;将冰雪文化地标化,谋划国家冰雪博物馆;将冰雪故事国际化,让世界倾听吉林声音。

  引领冰雪旅游,建设冰雪经济中心。冰雪自然、冰雪生活以及相融共生的冰雪文化都能进行产业开发,都是冰雪经济的主阵地。要统筹推进长春吉林,大长白山,查干湖、向海、莫莫格三大冰雪经济增长极;成立吉林省冰雪标准委员会,推动吉林冰雪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发挥好国家冰雪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滑雪场联盟作用;建设国家冰雪旅游数据中心,服务全国。

  引领冰雪供给,构建冰雪产业力量。坚持冰雪产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面,形成产业集群,生成产业生态。优化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为核心的冰雪产业体系,推进政策集成创新,集聚高端冰雪创新资源,打造世界冰雪经济“第三极”和东北亚冰雪经济核心区。

  冰雪是吉林省宝贵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发展资源,是巨大的产业潜力和竞争优势,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吉林冰雪资源优势,打造建设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增添新动能。
 

  经验简报:

  创优营商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

  白城市全年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67个,比去年增加65个,其中,亿元以上127个、占比达76%,47个新建项目全部办完前期,123个项目全部开复工,44个大项目签约,到位资金、落地项目创近3年最高水平。白城市将打造优质软环境作为提升发展硬实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惠企、暖企、稳企、护企、安企,一个流程越来越简化、效率越来越高、服务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优的一流营商环境正在形成,市场主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可喜的变化。

  一、抓保障、优服务、提效率 打造便民利企的政务环境

  2017年以来,白城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软环境建设“标兵单位”。2018年,被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在“第九届环球总评榜”发布典礼上,被《环球时报》评为“2019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称号。“互联网+医保”35项业务“零跑腿”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将市督查指挥中心与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合署办公,白城市的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增强了工作力量,更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万名机关干部助力万户企业发展服务行动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活动,全力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市级领导深入到规上企业、限上企业和重点项目生产一线,调研督导,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针对小微企业倒贷难融资难问题,探索实施“无还本续贷”政策,企业可根据资金需求向银行申请二次抵押来达到“借新还旧”的目的。白城福佳科技有限公司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无还本续贷”,将抵押权注销登记、补换证登记、抵押登记全部即时办结,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倒贷”成本,解决了过去企业贷款到期后要先结清还款才能再贷款的问题。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大力推行网上办事,凡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在政务大厅设置综合受理窗口,企业和群众在一个窗口即可办理完所有事项。房屋抵押登记由国家规定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二手房交易由国家要求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原来300个左右工作日压缩至现在最长81个工作日;企业开办时间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办理企业设立登记的时间由原来的3个工作日压缩至材料齐全当天即可办结。

  二、宽准入、强监管、降成本 打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

  自2019年以来,市本级落实国务院取消3项;承接上级部门放权2项;市本级向各园区放权14项;累计取消66项。白城市全面落实改革要求,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全面深化简政放权。严格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制度,不断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透明化。在监管上,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等监管方式。由过去大范围巡查和随意检查变为现在的联合常态化监管,实现了“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切实做到了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针对不合理收费问题,全面梳理出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确保清单以外无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通过组织开展招商引资违约失信专项整治,全面开展中小企业清欠工作,累计还款6161.47万元。

  三、亮承诺、强保障、减干扰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为强化对各部门法定行政职权的社会监督,创新开展了“三亮三监督”活动,白城市39位涉软部门“一把手”通过电视媒体,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方面主动接受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活动开展后,有效推动了各部门依法依规办事。开展司法机关服务企业活动。发挥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的职能优势,深入企业一线,建立帮扶机制,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和保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包保企业132户,解决实际问题近百个。常态化开展涉企“四乱”整治,严肃查办涉软案件。大力整治涉企行政执法中的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的“四乱”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切实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同时,通过设立投诉窗口、投诉电话和微信等新媒体受理企业涉法涉诉问题,依法打击犯罪,让企业安心、舒心、放心发展。2017年以来,市县两级共查办涉软案件60起,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给予纪律处分60人,形成了有力震慑。在前不久召开的白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暨项目建设攻坚誓师大会上,白城市委、市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维优化营商环境,擦亮白城招商引资金字招牌”。会议提出,通过优化政务环境促“稳商”,全面“放”、精准“管”、贴心“服”,以优质高效服务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通过优化法治环境促“安商”,对损害企业利益行为,发现一起、曝光一起、查处一起;通过优化要素环境促“富商”,抓住建设绿电产业示范园区的机遇,变“招商”为“选商”,让更多战略投资者抢滩白城、云集白城;通过优化人文环境促“亲商”,进一步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区域中心城市。
 

  座谈发言:

  解放思想关键在于解放问题

  ——在“解放思想 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是一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头脑风暴。在讨论中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对全省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真正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落在工作实践上。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一、用科技创新统领战略解决新动能不足的问题。充分认识形势、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变化的根本性影响,对传统产业和旧的生产方式丢掉幻想,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把科技创新请上“帅”位。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统领战略,将其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用科技创新来“统”全局,形成具有强大功能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要重新梳理,政府资源要重新配置,推进措施要重新制定,一切资源要向科技创新倾斜,一切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定要改革,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建设平台、引进人才、成果转化、建成项目、形成产业。

  二是推动优势主导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全面结合,重点在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医药、健康、养老、旅游、冰雪装备等领域,加强人才引进,促进成果转化。为科研平台孵化的科技成果与传统型企业牵线搭桥,让科研成果迅速与成熟企业结合,快速实现转化,带动传统型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认真学习和复制广东经验,打消“差距大”“学不了”的心理抵触,实施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完善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核心技术攻关、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等八项具体措施,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让各类资源在这个框架下高效率地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对宏观经济全局具有更大拉动力的新动能。

  二、用积极的市场手段解决人才单向流出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流动的资源。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带有规律性,应该顺势而为。留不住的不要超代价“强留”,该引进的一定要引进来,实现全省人才有进有出、总体平衡,让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匹配。

  一是用市场手段大力搭建引进人才的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即由政府、大学(或者科研院所)合作,政府出场所和启动资金,大学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联合成立体制外高新技术研究机构,无上级、无编制、无固定经费,企业化运作,靠市场生存,突破事业编制限制,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提供服务,彻底释放平台集聚人才的空间和能力。

  二是要围绕我省优势产业领域大力引进高层次有用人才,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冰雪产业、医药产业、健康养老等优势领域,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可能。x城市环境条件好,经济实力比较强,应该发挥引进人才的龙头和主体作用,多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吸引高层次人才。

  三要精准引进人才,叫响“靠创业吸引人才”的口号,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来我省创业办科技企业,并为他们提供创业必须的资源。

  三、用新的工作路径解决新项目生成不足问题。新项目少是由于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后,我们抓项目的思路转变没有跟上、路径没有创新,导致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素吸引不强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要遵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创新创业条件的供给和配备,集聚创新要素然后生成项目。以往抓传统产业项目的模式是:建设园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现在抓高新技术产业的模式应该是:建设平台→引进人才→孵化企业→项目落地。抓高新技术产业要根据各地吸引高端人才的条件确定,防止不顾客观条件“一窝蜂”建平台,造成浪费。X、X 具备一定实力,应采用新路径抓科技创新项目生成,学习和复制广东经验,对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挥“双龙头”作用,抢占新兴产业高地,为全省经济转型、总量扩张作出贡献。不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条件的地市,应该以继续沿用老的项目生成路径为主,抓传统优势产业,在矿产资源加工、农产品加工、旅游康养、体育健身、对俄经贸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开展招商引资,把产业项目做优做精,做出竞争力。

  四、用鲜明的管理导向解决干部干事愿望不强烈问题。干部干事业既要靠个人境界、修养,也要靠导向明确、管理科学的制度环境。要为干部干事营造适宜的改革创新环境。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导向、发展导向,只要是对企业有利、对就业有利,对发展有利,就不轻易否定。鼓励干部在推动发展的问题上破旧立新、先行先试。尤其是要加快体制创新,持续推动简政放权,优化简化审批流程,节省推进落实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要把监督检查的标准和重心确定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坚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鼓励干部开拓创新、先行先试,激发和保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降低对假把式、软把式、歪把式的容忍度,对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放任经济下跌、束手无策,还心安理得的干部,要加大追责力度。
 

  意见: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强省建设

  助力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吉政发〔2021〕13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驻吉中直有关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大力提升气象保障吉林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建设气象强省为目标,强化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显著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为促进吉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实现保障有力、技术先进、开放融合、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气象强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农业现代化气象保障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综合能力全国领先,基本建成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夯实,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气象预警信息实现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全覆盖,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人工增雨(雪)能力达到35亿立方米以上,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到5万平方公里以上;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才队伍、装备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全面建成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基本建成气象强省,充分满足吉林全面实现现代化气象保障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现代气象业务建设,夯实气象强省发展基础。

  1.提升气象监测精密度。发展综合、智能、协同的气象观测业务。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强化气象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国家安全重点区精密立体观测能力。全面升级新一代天气雷达,实现多手段大气垂直观测。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智能气象观测系统。推进查干湖湿地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完善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旅游、生态环境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推进社会观测数据的行业管理和应用。(省气象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生态环境厅,各市、县级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市、县级政府负责,不再列出)

  2.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度。发展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系统,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预报中的融合应用,发展智能网格预报,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完善一体化气象综合预报预警平台,提高北上台风、暴雨(雪)、强对流、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优化气候预测系统,提高农业生产、防火、防汛等关键期的短、中、长期无缝隙预报预测能力。加强延边海洋气象台建设,提升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水平。(省气象局、省应急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度。加强行业数据汇集和大数据挖掘,发展多维度气象数据表现技术,完善细分场景、按需定制的精细智能气象服务。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发展基于影响的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完善与社会媒体、通信运营企业等信息发布联动机制。(省气象局、省应急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委宣传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依托省政务云平台,强化气象、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信息共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构建高质量、高安全、高效率的气象大数据系统。升级气象通信网络,完善气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系统和数据安全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省气象局、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省应急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打造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保障平安吉林建设。

  5.提升区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依托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松辽流域气象中心建设,打造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完善跨省(区)飞机增雨作业协调和流域水文气象业务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内飞机增雨作业协同保障和流域内水文气象信息共享应用及防汛抗洪联防联控,全面提升区域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和流域防洪服务能力。改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云物理野外试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区域科技联合创新平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水文气象核心技术协作创新,提升区域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支撑和业务保障能力。(省气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强化重点领域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实施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善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将气象智能观测、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分区预警等技术运用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和精准服务。开展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完成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建设。完善东部山区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提升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建立抵边一线气象灾害防范保障系统。加强交通、电力等重点行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将防雷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省气象局、省应急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优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自然灾害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巩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工作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科普教育体系。(省应急厅、省气象局、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保障体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8.加强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聚焦东北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实施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发展农业气象遥感监测技术,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农业现代化气象保障系统,发展农业气象条件综合分析技术,强化播种、生长和收获等关键农时服务保障,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影响评估能力,提高作物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水平。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创建品种选育气象服务示范。做强吉林省农业气象中心,建立榆树玉米、白城大豆、延吉水稻和舒兰水稻农业气象分中心,建设梨树农业气象实验基地。开展春耕保播种、抗旱保苗、生长季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和农业巨灾保险气象服务。(省气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吉林银保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做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建设国家级长白山人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和抚松人参气象服务试验基地,建立省级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打造山葡萄、食用菌、道地药材、蓝莓等特色农业高标准、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加强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助力打造吉林大米、人参等“吉字号”品牌。围绕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开展大豆等农作物适宜种植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区划。开展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提升行动,扩大农业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省气象局、省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助力美丽吉林建设。

  10.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气象保障服务。优化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完善长白山、东北虎豹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生态气象监测系统,发展基于“吉林一号”“风云”系列卫星的生态遥感监测技术,构建天空地立体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业务。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围绕“三区四屏三廊一网”建设需求,开展草原、湿地、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气象影响评估和服务保障。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气象服务业务。(省气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健全大气边界层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强化霾、沙尘天气的监测预报。加强主要污染物扩散气象影响评估能力建设,提升中部地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气象精细化评估水平,完善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深化气象、生态环境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强化秸秆禁烧气象服务保障,为科学调度治理提供支撑。加强突发环境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省气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服务。加强气候承载力监测分析评价和风险预警工作。围绕“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需求,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监测、评价和预报系统。提升低碳试点气象服务能力,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气象保障。面向生态绿色发展需求,挖掘气候资源,推进国家级“气候宜居城市”“天然氧吧”“气象公园”等气候品牌建设。(省气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电力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13.提高公众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将公众气象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出行、康养、生活等气象指数预报业务,丰富场景化、个性化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游学康养等多元化需求。加强面向农村和乡镇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提高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打造“吉林气象”服务品牌,构建智能化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气象信息方便快捷获取。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养。积极培育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省气象局、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推进气象融入行业发展。建立“+气象”服务模式,主动感知需求,健全行业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建立全季全域旅游气象保障系统,提升冰雪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完善雾凇、红叶等自然景观气象预报技术,构建智能化、伴随式旅游气象服务新模式。提升流域水利设施安全运营和水资源调度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海洋运输和陆海衔接的一体化交通气象预报服务保障系统,增强“冰上丝绸之路”和“丝路吉林”等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流通体系气象保障能力。推进气象融入坚强电网建设,提升电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电网运行安全气象服务保障水平。(省气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水利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5.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根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精准化需求,合理布设云降水地面探测设备,在防雹重点区域配备警戒天气雷达。建立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的人工影响天气信息化业务系统。优化空地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增设增雨作业飞机,构建同时覆盖全省的飞机增雨作业格局,加强地面标准化作业站点建设,推进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升级改造,探索大型无人机作业新方式,完善九台增雨作业基地功能,全面提升作业能力、指挥调度能力和基地保障能力。强化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检验区、新装备试验考核基地能力建设。(省气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民航吉林空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加强重点领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针对东北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粮食生产,统筹空中飞机和地面火箭等作业装备,加强抗旱增雨和防雹作业力度。强化气象、应急管理、林草、空管等部门协作,在森林草原防火重点区域开展防灭火人工增雨(雪)作业,降低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针对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需求,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挥其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方面的作用。根据重大活动需要,开展局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省气象局、省应急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民航吉林空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各地政府要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完善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健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强化作业弹药的购买、运输、存储、使用安全监督管理。优先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空域,按照有关规定对增雨飞行作业减免收费。(省气象局、省财政厅、省应急厅、省公安厅、民航吉林空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气象强省建设提供支撑。

  18.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生态气象等技术研究纳入省科技创新规划或计划。加强中高纬度环流系统和东亚季风研究。强化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研发。开展北上台风、暴雨洪涝、雨雪冰冻等极端气象灾害智能精准预报预警技术科研攻关。加强重大气候事件客观化预测技术研究。发展粮食全产业链气象保障服务技术、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作物病虫害防治气象影响评估技术,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关键技术攻关能力。(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依托长白山气象与气候变化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打造众智创新开放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吉林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区位优势,构建集聚资源、开放联合的气象科技创新格局,提升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大气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将气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支持气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气象部门和各地政府双重领导优势,深化省部合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协调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省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吉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相关内容列入专项规划,加强气象重点工程建设要素保障。推动制定完善气象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配套制度,做好行业气象服务与监管工作。按照有关规定保障气象部门职工待遇,做好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资金保障。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相关要求,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大力保障地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相关经费,切实加大对气象重点工程、气象台站基础建设经费的投入。(省财政厅、省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开放融合。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气象重点领域开放融合。加强气象核心业务国际交流合作。深化省部合作,推进气象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工业和信息化、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能源、旅游、电力、教育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发展合力。(省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21年7月14日

以上即为《【吉林遴选热点】吉林省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关键词:吉林遴选热点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

遴选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关注微信公众号号

橙橙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