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遴选省市考点

【江西遴选热点】率先碳中和、碳达峰

小编:橙橙老师  来源:遴选公务员考试  日期:2021-10-14 阅读次数:

【江西遴选热点】率先碳中和、碳达峰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链接

  江西省委书记主持召开省委财经委第十次会议,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精神,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大力实施节能降碳提效行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科技创新引领行动,着力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基础支撑,谋划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关键举措,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保障体系,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决打好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二、命题预测

  1.材料中反映了江西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高耗污染问题,提出对策建议(400字)。

  2.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江西抚州市准备向全社会发出“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的倡议,请你草拟一份倡议书(400字)。

  3.材料反映了抚州市、九江市应对“碳达峰”采取的一系列做法,请对两市的做法进行评析(300字)。

  4.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努力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请你围绕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写一篇对策性文章(1000字)。

  5.江西省分管领导将于近期专题调研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请你草拟一份调研方案(600字)。

  6.南昌市拟召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会议,市领导将作部署讲话,请你拟一份讲话稿提纲(600字)。

  7.新余市将于近期召开碳达峰、碳中市委专题会议,假如你是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办公室主任把这项工作交给你来筹备,请谈谈你的筹备思路(300字)。

  8.材料2主要描述有关地方开展碳中和、碳达峰的工作特色和亮点,要求你概括提炼经验做法(400字)。

  9.江西省人民政府将开展省级绿色低碳单位创建工作。请你草拟一份倡议书(600字)。

  10.有人认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对经济发展是一种约束,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发展起来,现在谈碳达峰和碳中和还为时过早。请你谈谈你的认识(500)。

  11.请你就江西省南昌市2021年开展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向上级部门草拟一份报告(800-1000字)。
 

  三、理论原点

  ★基本情况

  习近平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重要意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着眼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对策措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坚持全国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要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

  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怎样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四是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促进绿色能源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式发展。

  五是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六是努力增加生态碳汇。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重要生态涵养区保护,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七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要坚持节约优先、绿色消费,创新驱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全民行动的基本原则,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八是加大碳排放考核力度。将碳排放总量与增速继续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科学确定考核权重,以此提高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减碳”工作的共识,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资源与环境的关系,防止因追求经济增速而盲目上马高能耗产业。
 

  四、地方实践

  ★江西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

  7月21日,省政府围绕“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题,举行第五期集体学习会。省长易炼红主持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为关键,坚持系统推进、分类施策、重点突破、有序达峰、防范风险,努力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走前列、作示范,加快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江西方案”、作出“江西贡献”、彰显“江西担当”。

  易炼红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生态环保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这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准确把握中央要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努力把江西打造成为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引领之地、标杆之地、示范之地。

  易炼红强调,“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窗口期”。要全面落实“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要求,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紧盯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重点要加快能源体系“低碳”进程,把绿色低碳作为鲜明导向,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产业体系“降碳”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深化绿色建造行动,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推动产业体系“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强化生态体系“固碳”作用,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攻坚行动,发挥江西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不断增强我省的全域“固碳”能力。

  易炼红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大考。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全省“一盘棋”,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做到着眼长远与干在当下协同、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共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

  ★如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完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组织架构,调整成立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为“双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绿色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等10个专业委员会,构建形成齐抓共管、联防联治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制定出台《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全面厘清相关部门责任边界,并将职责延伸到各乡镇(街道),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责任制,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全省上下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加坚定。

  二是切实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坚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动,切实保护好山脉、山体、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4.7%,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6%,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三是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集中力量做实做优做强做大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0.2∶49.9∶39.9优化为2020年的8.7∶43.2∶48.1。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2.1%、38.2%,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四是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着力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35项改革举措和经验成果在全国推广,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全流域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体系、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发展“靖安模式”等经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五、素材积累

  名言金句

  1.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不只是金山银山,它还能增值。

  2.把握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才能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进而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双赢转变。

  3.山还是同一座山,变的是生态环境、发展方式。

  4.生态理念先行,环保实招落地。

  5.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6.这是生态涵养的回报,也是绿色发展的馈赠。

  7.共建绿水青山,方能同享生态红利。

  8.生态环境优势就能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进而助推绿色发展,提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9.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民生福祉,绿色就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底色。

  10.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11.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12.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大作文框架:

  江西以碳市场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坚持统筹融合,推进碳市场建设。

  坚持积极作为,创新碳交易模式。

  坚持体系支撑,强化碳市场保障。
 

  科技引领,书写“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答卷

  一次“头脑风暴”。

  一个“标杆之地”。

  一场“科技引领”。
 

  聚力节能降碳,书写“绿色答卷”

  坚持生态优先,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绿色发展,为助力建设美丽江西夯实牢固根基。

  人人行动起来,低碳生活始于心,节约资源践于行。
 

  以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坚持问题整改,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坚持守土尽责,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

  坚持生态赋能,生态优势转化发展优势。
 

  做好“四篇文章” 打造生态样板

  聚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好“天”的文章。

  聚力打赢碧水保卫战,做好“水”的文章。

  聚力打赢净土保卫战,做好“地”的文章。

  聚力打赢青山保卫战,做好“山”的文章。
 

  抓住“三个关键” 下好绿色发展先手棋

  把握新阶段,打好污染防治“主动仗”。

  贯彻新理念,下好绿色发展“先手棋”。

  构建新格局,画出高质发展“同心圆”。
 

  坚持四个注重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

  注重压实责任,党政齐抓共绘“一张图”。

  注重协同发力,部门联动下活“一盘棋”。

  注重分类指导,各自探索本地“一招鲜”。

  注重健全机制,工作推进实现“一体化”。
 

  筑牢美丽江苏的“生态基底”

  确定发展思路,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坚持生态优先,务求胜利,永葆战果。

  提升服务质量,人人呵护,共守幸福。
 

  讲话稿框架:

  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一、以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引,争做“笃行者”的典范。

  二、以敢于斗争为根本精神,争做“革命者”的典范。

  三、以绿色发展为根本路径,争做“先行者”的典范。

  四、以制度法治为根本基石,争做“奉法者”的典范。

  五、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力量,争做“为民者”的典范。

  六、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争做“担当者”的典范。
 

  六、范文赏析

  大作文:

  科技引领,书写“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答卷

  7月25日,2021碳达峰碳中和高层论坛系列活动在南昌举行。本届论坛以“科技创新引领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此次论坛的举办,为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次“头脑风暴”。邀请我国低碳领域学术造诣深厚的权威专家,贡献智慧专长,为江西“双碳”工作指点迷津、献计献策。论坛上,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柴立元院士、王金南院士、贺泓院士、杨春和院士分别以“双碳目标的七点认识和九大抓手”“有色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形势下的绿色发展潜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及其对策”“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大气污染控制展望”“碳中和与深部储能”为题做了主题报告。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也是一次智慧的叠加,集聚国内“最强大脑”,聚焦论坛主题,积极献策献力,掀起这个夏季江西最强劲的“头脑风暴”,助力江西在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一个“标杆之地”。绿色是江西的底色。江西是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林地和湿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窗口期”,江西将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举办本届论坛,展现江西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走前列、作示范,努力把江西打造成为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引领之地、标杆之地、示范之地,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江西方案”、做出“江西贡献”、彰显“江西担当”,进而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江西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一场“科技引领”。本届论坛以“科技创新引领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成立的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江西省碳中和研究中心在论坛开幕之日成立,将致力于开展研发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积极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促进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路径及技术支撑。可见,突破“无人区”,勇闯“深水区”,力争尽早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双碳”插上科技翅膀,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将为实现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贯彻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贡献江西智慧和力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大考。要以此次论坛举行为契机,掀起“头脑风暴”、打造“标杆之地”、推动“科技引领”,红土圣地的江西一定能够书写出“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答卷。
 

  聚力节能降碳,书写“绿色答卷”

  8月23日,第31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正式启动,江西宣传周的主题为“节能降碳,绿色发展”。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和各类能源的开发利用,节约能源、降低消耗,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旨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资源意识和节能意识,让节约能源成为新的时代风尚。

  坚持生态优先,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中国以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进节能减排,逐步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国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我国正在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可以乐见随着这些新的能源技术革命的全面应用,中国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得到不断提升,而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推动绿色发展,为助力建设美丽江西夯实牢固根基。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推动绿色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之一,也是建设美丽江西的关键举措。因此,一方面,要以绿色发展为“指挥棒”,加快产业的绿色转型,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努力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既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确保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又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壮大节能环保等产业,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只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就能为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夯实牢固根基。

  人人行动起来,低碳生活始于心,节约资源践于行。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的需求日益高涨。所以,节能降碳,保护环境,人人都要行动起来,做节能降碳的推动者、参与者。具体来说,我们每个公民都要从心出发,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比如: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减少开车、低碳生活、植树造林、做到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牢记“人人有责”,做到“人人尽职”,只要我每个人都能养成绿色行动、低碳生活的好习惯,就能用身体力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聚力节能降碳,书写“绿色答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我们群策群力参与节能减排,同心同德建设绿色家园,我们就一定能够不负绿水青山,共建美丽中国,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江西现有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5个,数量列全国第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16个,数量居全国第五;省级生态县(市、区)34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17个,生态示范创建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江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多管齐下拓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渠道,使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取得新的显著成效。

  坚持问题整改,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环境整治一刻也不能放松,既要解决老问题,也要防止新问题,决不留下死角。今年4月-5月,国家对江西开展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目前,督察组交办的3435件信访件中,1651件已办结,1784件阶段性办结。为有效控制污染源,九江市、上饶市、鹰潭市利用远程视频监控和高空瞭望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秸秆禁烧管控,抚州市委托第三方常态化开展无人机监控监测,让环境污染和环境违法“无处遁形”。江西整治环境出重拳、下猛药,啃最硬的骨头,拔最牢的钉子,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抓铁有痕的狠劲,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保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稳中向好。

  坚持守土尽责,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十三五”期间江西办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10789起。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严格管理,严加防范,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最大的民生,把保护生态作为最大的责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持之以恒做好绿色的“加法”、污染的“减法”,让江西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坚持生态赋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江西生态环境稳中向好,不仅是“颜值”升,而且“内质”也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闪亮的名片,吸引投资者的兴趣,交流合作、投资建厂,加快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依托当地的特色,种植无公害大米、有机茶、有机果、有机蔬菜等,提质增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利用好山好水好风景打造乡村游,扩大产业链,让农民捧上金饭碗。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色赣鄱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绿色发展贯穿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美丽中国”行动的先行者,奋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
 

  讲话稿: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在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唐登杰

  (2021年7月12日 贵阳)

  尊敬的栗战书委员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线上线下相聚贵阳,共谋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大业,这必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促进作用。我谨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热烈祝贺!

  去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在气候雄心峰会、领导人气候峰会等多个重大国际场合作出一系列重大宣示,有力引领了全球气候治理,彰显了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胸怀和责任担当。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总抓手,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当前,我们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一是研究起草《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加快编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尽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二是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强与国家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地方各级规划的衔接协调。三是大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能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四是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五是加快建筑和交通领域低碳发展,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六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和推广应用。七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发利用绿色低碳和可再生能源。八是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财税、价格、绿色金融等政策体系,研究建立碳定价机制,建设全国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市场。

  女士们、先生们:

  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努力,共同应对。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并愿与各方一道加快建设繁荣清洁美丽和谐的地球家园。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对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线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隆重表彰,目的就是要集中展示新时代XXX生态环境领域取得的积极进步、充分体现市委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决心。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特别是常年奋战在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孕育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灿烂丰富的生态文化。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新时期“137”发展总体思路,把“绿水青山典范城市”作为全市发展总体定位,把“生态立市”置于三大发展战略之首。两年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打造“绿水青山典范城市”迈出了坚实步伐。

  ——“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的本底更加扎实。我们坚决担负起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历史重任,正视老问题、直面新矛盾,景城齐心下深水、啃硬骨,破坚冰、克难关。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累计投入近50亿元,城市雨污分流整改销号,“大棚房”碰硬整治,河流季节性断流成为历史;XXX景区4500余名原住民生态搬迁下山,生态承载力有效提升,干成了一系列过去想干但没干成的大事难事。201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3.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12条主要河流37个监测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乡愁再度重现。

  ——“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的支撑更加有力。我们毫不动摇推进绿色发展,壮士断腕、轻装上阵,加快去产能、提质效,持续调结构、促转型,引导退出落后产能,整治“散乱污”企业;绿色建材、食品饮料“双百亿集群”茁壮成长,保乐力加威士忌等转型项目渐次落地,一桶水、一瓶酒、一杯茶、一根针等“九个一”现代产业枝繁叶茂。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轻重工业比持续优化为68:32,初步构建起与“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步增至78.5、全省排位上升至第19名,走出了一条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XXX先后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天府旅游名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市、乡村振兴先进县、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市等殊荣,近期更有望捧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一最高“绿色奖杯”。

  ——“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始终奉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走进群众”专项行动、城市“双创”、“环保曝光台”“心连心热线”等平台载体,解决群众反映环境问题上千件,办好了一件件护生态、促宜居、得人心的实事好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绿色成为全面小康最亮丽的底色。在此过程中,景城“五大班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化、信念更加坚定、行动更加自觉;全市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参与度、期待值持续高涨,全民动员争当环保卫士;每年近两千万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对XXX的绿水青山流连忘返,争相拍照打卡。实践已充分证明,XXX打造“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的方向是正确的,“生态立市、文旅兴市、产业强市”三大战略是科学的,“环境提升、走进群众”等七大专项行动是有效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总体上的持续好转。

  但也要看到,打好“生态本底”是健康发展、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这是党中央部署的政治任务,也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当前,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不进则退的关键期,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优美生态环境的供给侧。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

  同志们!近年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认真加以总结,用以指导实践,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大背景下,在打造“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的时代征程中,奋力把XXX市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此,我们要牢记“六个根本”、争做“六个典范”。

  一、以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引,争做“笃行者”的典范。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历经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正是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才能广泛汇聚智慧力量,承上启下、谋远谋实,“137”发展总体思路才能风来帆速、水到渠成。毛泽东同志讲“正确的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市委“137”发展总体思路实施两年来,成效明显。但“实践出真知,妙理贵躬行”,仍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实践中探索、实践中完善。全市上下必须持续深入学习、全面准确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在学懂弄通做实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要时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心中的“国之大者”,不忘省委彭清华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殷殷嘱托,坚定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真正把“生态”抓成“文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XXX这片绿氤千年的土地青春永驻、永葆生机。

  二、以敢于斗争为根本精神,争做“革命者”的典范。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当前生态环保领域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也积累了不少环境问题、形成了较重历史欠账,治理时间长、牵涉范围广,极大考验政治智慧和政治定力。面对沉疴痼疾,我们每犹豫一寸、问题就会多积一尺,非斗争无以破局、非斗争无以成事。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着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牺牲点指标也不牺牲环境,牺牲点眼前也不牺牲未来,决不因多年积累的问题而推责,不因涉及复杂利益而回避,不因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付出一定代价而退缩,不因需要较长时间治理方能见效而延缓。要突出斗争重点。统筹推进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扎实整改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密切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打好景城污水、面源污染、超排乱放、臭氧管控、人居环境等几场标志性战役。特别要统筹城乡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建设,深化拓展“四大生态工程”,生态补水上,用好“引青进峨”、推进“引大进峨”,着力抓好城市补水、湿地储水、高效用水;生态搬迁上,有序引导群众从景区到城区、从山上到山下;生态植绿上,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地覆土复绿、闲置撂荒地复栽复种、工矿废弃地高效利用、交通关键点增绿添彩;生态保护上,加快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固废综合利用等,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要讲究斗争艺术。坚持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既要充分运用行政管理、公益诉讼、大数据监控等方式手段,也要善于从群众工作角度,积极争取当事人理解支持,最大限度减少工作阻力,促进问题有效解决。

  三、以绿色发展为根本路径,争做“先行者”的典范。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也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实践,“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说不通、行不通已成为一致共识,惟有从粗放式生态索取向精细化生态经营转变才可持续、才有未来。要瞄准主攻方向。紧抓“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战略机遇,以文化旅游、康养医美为核心,大力发展赛事演艺、商贸物流、餐饮住宿等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为抓“六稳”促“六保”提供有力支撑,乘势而上抢占未来发展战略高地。要持续招大引强。牢牢牵住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全力以赴做好“投资唱主角”这篇大文章,围绕“九个一”现代产业体系,招商选资、招大引强、集群强链,持续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为XXX县域经济装上强劲发动机。常态化做好项目储备,全力争取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资金支持,特别要围绕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包装项目、筹措资金。要推进绿色转型。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与促进产业升级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倒逼作用,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引导传统产业技改增效、超净排放。鼓励国企民企携手并进,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研发、绿色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生产全过程绿色发展水平。

  四、以制度法治为根本基石,争做“奉法者”的典范。法者,治之端也。生态文明既有“红线”又有“底线”,没有“擦边球”可言,“永远在路上”。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机制不健全、执法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要完善工作格局。围绕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尤其要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抓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真正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引导企业从“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要推动规划先行。牢固树立“规划即法”理念,紧抓“十四五”规划编制窗口期,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揽,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强化规划执法,保障制度落实,加快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抓到底。要营造法治氛围。以学习贯彻“宪法”“民法典”“环保法”以及《XXX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为载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法治内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改革,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始终以“零容忍”的态度和执法守护“绿水青山”。

  五、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力量,争做“为民者”的典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创造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每个人都不能是旁观者、局外人,每个人都应是保护者、建设者。我们工作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环境得到的每一点改善,都是全市人民倾力支持、共同奋斗的结果。无论何时,人民群众都是我们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根本力量。要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走进群众”专项行动,全力推进城市“双创”,畅通“心连心热线”、环保曝光台等反映和监督渠道,广泛收集、积极回应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要顺应人民需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群众对绿色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关注更加密切、呼声更加强烈。我们要全力以赴,加快实施“重点领域对标补短五年行动计划”,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汇聚人民力量。依托XXX“一网一台”“两微一端”“一馆两区”等平台,打造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提升群众生态文化素养,引导群众树牢绿色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全社会齐心协力将生态环保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六、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争做“担当者”的典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得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公信力的“试金石”。特别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只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要压实政治责任。市委将一如既往发挥牵头揽总、统筹协调作用,靠前指挥、率先垂范。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时刻心中有责、眼里见事、手中有活;各有关部门要按“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工作,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基层党组织要建强战斗堡垒,引领广大党员群众当好生态文明战线的战斗员、宣传员和示范员。要加强监督检查。贯通运用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质效;严格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办法,为领导干部扎紧生态文明“紧箍咒”,实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规要追究。要建强干部队伍。深化落实《加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发挥好干部考核指挥棒作用,形成科学干部评价机制和正确用人导向,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同志们!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最终结果来印证,生态宜居需要以群众满意来检验。我们要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代努力、久久为功,让绿水青山泽被后世子孙!
 

  意见: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推动开展大型活动 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

  省直有关单位,各设区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赣江新区生态环境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江西)建设,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拓宽我省林业碳汇消纳渠道,现就推动开展大型活动碳中和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两山”理念,鼓励在全省大型活动中实施碳中和,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探索林业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打造大型活动碳 中和“江西样板”,助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加强工作部署,强化指导监督。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和各级市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坚持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建立健全引导和保障机制,推动构建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为主体、非政府组织社团和 公众积极参与的普惠化大型活动碳中和体系。坚持广泛参与,形成共识。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大型活动碳中和,构建精细化的全社会参与机制,形成社会合力,促进大型活动碳中和成为社会共识。

  (三)主要目标

  到 2023 年,全社会低碳理念基本形成,大型活动碳中和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大型活动碳中和成为社会共识。到 2025 年,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为主体、非政府组织社团和公众积极参与的普惠化大型活动碳中和体系基本完善。全省重要大型活动均能主动自愿实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通过碳抵消等手段中和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宣传舆论引导,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等宣传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广角度地宣传大型活动碳中和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发挥重要大型活动示范作用,促进低碳理念的传播普及。加强大型活动碳中和先进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和经验交流,深化全社会对碳中和的认识,共同营造大型活动碳中和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大型活动碳中和的组织管理

  加快构建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为交易平台的全省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体系。鼓励大型活动优先购买经省主管部门备案的林业碳汇量实施碳中和,推动全省大型活动碳中和成为消纳我省林业碳汇的重要渠道。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完善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制度,根据《大型活动碳中和指南(试行)》(生态环境部公告 2019 年第 19 号)指导和规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团体、个人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后要及时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报备,并主动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和社会监督。

  (三)鼓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引导和保障机制,推动开展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主办的大型活动中带头实施碳中和,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并指导其他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实施。

  (四)鼓励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

  各类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央驻赣企业、省属国有企业、市属国有企业和有关机构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对主办的大型活动主动实施碳中和,通过捐资购买林业碳汇的形式助力省内其他大型活动实现碳中和,以实际行动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提升企业的绿色低碳形象。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参与我省大型活动碳中和。

  (五)鼓励社团等有关组织及个人参与

  构建精细化的全社会参与机制,倡导社团、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积极参加碳中和活动,消除参与大型活动产生的碳足迹,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六)加强大型活动碳中和交易平台建设

  依托江西省碳排放交易中心,建立全省统一的大型活动碳中和交易平台。全面落实《大型活动碳中和指南(试行)》各项要求,汇聚融合全省大型活动碳中和相关数据,不断提升我省碳中和技术支撑能力,推动我省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2020 年 11 月 16 日
 

  实施方案: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在全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充分挖掘我省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的价值,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加快完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实现路径和政策制度体系,努力闯出一条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江西方案”。

  到2025年,力争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全面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市场交易、绿色金融等制度基本建立,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先行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样板区。

  到2035年,全面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特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江西方案”,高标准建成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二、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

  (一)开展生态产品调查监测

  1.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加快推进全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实现对省域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丰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类型,合理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稳妥推进宅基地等“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2.建立生态产品信息监测系统。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建立全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全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全面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基础信息。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普查,编制全省气候资源区划。建立全省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建立全省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探索建立全省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搭建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评估

  3.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探索制定全省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加快出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省级地方标准。考虑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属性,建立覆盖各级行政区域的生态产品总值(以下简称GEP)统计报表制度,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适时全面开展全省GEP定期核算,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发布。

  4.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探索制定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标准、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研究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基于GEP地块级核算的重点项目评估,为项目规划、环评、验收等提供参考。鼓励培育区域性生态产品价值第三方评估机构。

  三、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化路径

  (三)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

  5.发展优质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探索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模式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产品出口安全示范区。扎实推进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大对农业、林业等领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

  6.发展绿色低碳工业。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充分利用洁净水体、清新空气、安全土壤、适宜气候等优质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环境敏感型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产业,鼓励优势中医药企业建立稳定药材供应基地。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积极创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7.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实施“生态+文旅”行动,推进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相关地方标准,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推进一批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高质量发展。培育存量资源型生态产业,盘活挖掘废弃矿山、工业遗迹、古村落古建筑文化旅游价值。

  8.提升生态产品品牌价值。把“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生态产品公用品牌。支持成立区域生态产品品牌运营机构。完善绿色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管理,建立健全第三方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积极推动认证结果省际互认、国际互认。建设“赣鄱正品”追溯平台,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依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建立“江西绿色生态”标准体系。

  (四)纵深推进生态产品保护补偿

  9.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将GEP核算结果等因素纳入生态补偿考核内容,修订《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强化生态补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出台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深入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在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探索生态补偿试点,进一步探索对重要区位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进行差异化补偿。探索通过发行企业生态债券和社会捐助等方式,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

  10.开展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面开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鼓励县域范围内流域上下游之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积极推进江西广东东江、江西湖南渌水、安徽江西昌江等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探索与长江中下游省市及省内园区之间开展灵活多样的多元化补偿。

  11.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实施机制。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有效衔接,完善全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合理制定和调整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

  (五)全面开展生态产品市场交易

  12.打造生态产品供需对接平台。依托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等平台,举办全国性的生态产品推介活动,组织开展生态产品线上交易、招商,促进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鼓励各地依托现有大型综合交易市场,完善生态产品加工、展销、交易、物流功能,积极推动开设电商平台生态产品专区,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渠道深度融合。

  13.推动资源环境权益交易。积极探索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下的绿化增量、清水增量等责任指标交易实现方式,合法合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探索开展土地、矿产、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整体收储,积极构建省市县自然资源储备保障机制。鼓励各地开展自然资源平台化运营试点,适时制定相关平台建设和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稳步推进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等自然资源权益交易,积极推进用能权、排污权、水权有偿使用与交易。依托省公共资源交易集团联合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等相关交易机构,打造全国性生态产品与资源环境权益综合交易平台。

  14.推进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研究制定全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开展碳排放配额管理,支持省公共资源交易集团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林业碳汇实现机制,支持抚州开展远期林业碳汇资产市场化运作试点。依托省碳中和平台,鼓励全省大型活动及会议、公共机构、国有企业实施碳中和,拓展全省林业碳汇消纳渠道。

  15.加大市场培育支持力度。优化政府采购方式,将更多符合评价标准的生态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电子卖场。筹办全国生态产品消费节,打造区域性生态产品消费品牌。研究制定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支持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小微绿色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各地成立生态产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共享资本、商贸、资讯等资源。

  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16.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加快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赣州市、吉安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鼓励设立服务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的绿色金融专业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信贷产品,探索开发生态产品权益、收益与信用相结合的专项金融产品。巩固提升“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探索开发“生态信贷通”产品。

  17.推进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支持从事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等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到“新三板”市场和区域性股权市场绿色板块挂牌融资。加快资产证券化产品落地,引导生态农林牧渔业、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整治等行业周期较长、可形成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18.支持绿色保险创新。深入推进“险资入赣”,引导保险资金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大政策性农险推广力度,适时依规提高政策性森林保险保额,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开展农林产品收益保险、绿色产品质量安全保险等金融服务。创新生态环境责任类保险产品,在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19.推动投融资多元化。建立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支持,为生态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优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依托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推动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基金。依法依规统筹生态领域转移支付资金,设立市场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源头保护、矿山修复、流域治理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建设,推进重点改革事项、示范试点创建和平台建设。推动设立碳中和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支持碳中和行动。鼓励国有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七)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约束

  20.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开展生态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探索构建覆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积分体系,制定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办法,依据评价结果和积分情况提供生态产品优惠服务和金融服务。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结果应用,将评估结果作为市场交易、投融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的重要参考。建立生态领域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生态保护补偿额度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挂钩机制。

  21.实施生态产品价值考核制度。开展GEP核算年度目标考核,将GEP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适时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并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任期内造成GEP严重下降的,依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将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情况纳入绿色信贷考核评价体系。

  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八)加强组织领导

  22.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由省领导同志任组长,省直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工作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由省直相关单位干部组成工作专班,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意义,主动担当作为,强化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政策制度精准落实。

  (九)深化试点示范

  23.加快试点示范建设。加强国家试点引领作用,强化省级试点示范效应。深化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鼓励婺源县、崇义县、全南县、武宁县、浮梁县、井冈山市、靖安县等地方大胆创新,提炼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形成一批全国公认的“江西经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形式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选择试点成效显著的地区,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

  (十)强化智力支持

  24.增强科技保障。强化生态产品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依托省内科研平台,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端智库,支持组建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中心。推动应用数字技术,为生态产品信息普查、价值评估、市场交易、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十一)抓好宣传引导

  25.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对典型经验做法和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参与者、推广者和受益者。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宣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品牌等,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法定公文: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641号提案答复的函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出的第0641号《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提案》提案由我厅主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办,经认真组织研究,结合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更高要求,全力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实现新突破。

  一、主要成效

  到2020年底,江西省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以来,全省PM2.5年均浓度由2017年的4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30微克/立方米,下降31.8%;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由2017年的87.3%上升到2020年的94.7%,提高7.4个百分点;全省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由0个增加到10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2015年的78.7%上升到2020年的96.0%,提高17.3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西段Ⅱ类水质由2015年的66.7%上升到2020年的100%,提高33.3个百分点;鄱阳湖点位水质优良比例由2017年的0上升到2020年的41.2%,提高41.2个百分点。

  (二)生态环境优势巩固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优,列全国第4;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列全国第2;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达到5个,列全国第2;“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累计达到16个,列全国第5;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

  (三)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累计建成城镇污水管网2万多公里,7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累计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29座、日处理能力达到2.6万吨;10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建有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成管网约5700公里;全省危废处置能力达到48.5万吨/年;建成了由186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287个水质监测自动站构成的覆盖全省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

  (四)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9.1∶46.7∶44.2调整到2020年的8.7∶43.2∶48.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上升至全国第13位,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8.2%、22.1%,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取得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丰收。

  (五)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35项改革举措和经验成果列入国家清单在全国推广。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全流域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环境治理体系、绿色金融改革、生态价值转化、河湖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山区崩岗治理“赣南模式”、瑞金“无废城市”获得国家部委肯定,绿色发展“靖安模式”、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景德镇“城市双修”等成为全国典型,九江长江“最美岸线”、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吉安百里赣江示范带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二、主要做法

  全省上下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全国首创在省、市、县三个层面均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主任”,分管负责同志为副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绿色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等10个专业委员会,分行业、分领域、分要素推动工作,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多层级”联防联治的大格局。二是强化工作调度。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省环委会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先后召开8次会议,其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共同出席4次;10个专业委员会坚持常态化召开会议,研判商讨本行业、本领域对策措施,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三是健全督察机制。率先出台《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推动各级各部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现了11个设区市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全覆盖。组建专班强力督办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等问题整改工作,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二)精心谋划部署,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注重因地制宜。对标中央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并提出了推动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攻坚战等“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工作思路,先后印发《江西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总体工作方案》和工业废气治理等30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切实保障生态安全。聚焦目标任务,每年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要点,并随时研判实际情况,采取提醒约谈、现场督促、技术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压细压实各方面工作责任。二是强化考核评价。出台《江西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办法》,对各地党政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推进情况、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情况、财政资金投入情况等方面开展年度考核,以考核压责任、促落实、提绩效。

  (三)强化支持保障,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深入实施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补短板三年行动,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污水垃圾处理、医废集中处置、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省财政2018年-2020年每年统筹10亿元,建立“以奖代补”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和撬动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新余高新区、赣州高新区等3家园区获批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二是规范引导危废处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的实施意见》,鼓励危险废物年产生量6000吨以上的企业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自建利用处置设施,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支持大型企业集团跨区域统筹布局,集团内部共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三是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在省危险废物监管平台上增设一般工业固废跨省转移利用备案信息管理功能模块,支持企业资源化利用工业固废。新增12家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废钢铁、废塑料、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成立江西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协会,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试点工作有序开展。支持新余市高新区、赣州市、萍乡市三个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授予丰城市“循环经济园区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称号。

  (四)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一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聚焦航空、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制定支持汽车和稀土等产业扶持政策,开展智能制造升级工程三年行动。2020年扶持新兴产业倍增重大项目27个,累计安排扶持资金7300万元,带动完成生产设备投资13亿元。二是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八八行动”,三年来累计安排省级扶持资金2.75亿元,带动市、县和社会投资616.7亿元。实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投资5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库。严格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等规定,促进行业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三是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出台工业节能有关办法,修订钢铁、建陶等14个高耗能行业地方能耗限额标准,推动依法、合理、节约用能。实施监察执法和节能诊断服务“双轮驱动”,深挖节能潜力。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发布省级节水型企业24家、节水标杆企业9家、水效领跑者4家。严格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等规定,促进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四是孕育发展新经济新动能。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窄带物联网基站、增强机器类通信基站分别超7万个,开通5G基站超3万多个,投入运营大数据中心29个。实施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公布了首批全省32个VR应用示范项目。创新举办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签约项目资金661.9亿元。移动物联网发展迅速,近年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2020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五是创建绿色制造载体。组织创建并遴选发布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全省累计共有省级绿色工厂104家、绿色园区23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58家(居全国第11位)、绿色园区10家(居全国第3位)。

  (五)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一是健全管控体系。出台《江西省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若干措施》,加快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印发《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在全省划定环境管控单元1030个。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强化工业园调扩区规划环评审查,充分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全面分析评估规划实施后对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并严格落实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机制,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二是深化监督体系。相继出台《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体制改革工作推进方案》《江西省流域综合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流域监管和保护。全面完成市县生态环境机构管理体制调整和监测监察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以五级河长湖长林长制为核心的全要素全领域监管体系。三是完善责任体系。首批制定《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实现各级各地职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终身追究。创新生态综合执法和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检察等司法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评,生态文明责任体系更加有力。

  (六)倡导绿色低碳,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一是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配套制定相关绿色产品认证扶持政策,推动环保、节能、节水等领域绿色产品认证和低碳产品认证,鼓励引导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优先采购绿色认证产品。推进回收装备等设施与网点的建设,推进回收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二是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出台实施方案和工作要点,有序推行减塑行动,并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三是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商场、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南昌、赣州、上饶创建绿色出行城市,全省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本级建设标准。四是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公交都市或省级公交城市创建覆盖全省,其中,南昌市2020年9月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赣州市、上饶市2020年4月获江西省公交城市创建示范城市称号。

  三、下一步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编制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面对接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江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总体思路,高质量组织编制《江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保中央和省委的重大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同时,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编制省“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等专项规划,形成以综合规划为统领、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及时制定出台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工作方针,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持续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三)继续做大做强绿色经济。深入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六大优势产业,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深化开放区改革创新,鼓励园区和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开展绿色化改造,推进九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萍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丰城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南昌数字经济产业园和鹰潭、新余等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不断提高绿色产业集聚度。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施技术改造升级行动,持续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着力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加大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

  (四)积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紧盯“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把减污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达峰时间表和路线图,合理设定目标,突出重点领域,发挥市场作用,强化工作统筹,为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奠定基础。积极培育碳交易市场,突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二氧化碳达峰来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紧紧牵住减污降碳这个“牛鼻子”,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以碳达峰碳中和高水平推进引领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五)全力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以今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整改问题为契机,进一步认识差距、找准症结、倒排工期、强化落实,持续抓好督察问题及信访件整改工作。压实压紧各地各有关部门责任,推动形成领导带头、上下齐心、实干争先、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确保工作部署到位、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措施推进到位、问题解决到位。

  (六)强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陆续建立健全一系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排头兵,使“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联系电话:0791-86866124。
 

  关于开展2021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推荐暨

  省级绿色制造名单遴选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省直管试点县(市)工信局,赣江新区经发局:

  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助力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推荐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21〕130号)要求,现组织开展2021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推荐暨省级绿色制造名单遴选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内容及申报程序

  请各地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以下简称《通知》)、《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工信节能字〔2016〕623号)要求,结合本地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际,组织企业(含央企,下同)、园区认真开展申报工作。

  企业、园区对照相关标准或要求(详见《通知》)进行自评价后,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现场评价(绿色设计产品不需要第三方现场评价)。评价合格的企业、园区,向所在地工信部门提交相关申报材料(格式见工信厅节函〔2021〕130号文附件,可在工信部网站下载)。各地工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确认后,于2021年7月4日前将推荐文件、推荐汇总表(附件1)、申报材料纸质版一式三份报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处,电子版材料通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https://green.miit.gov.cn)报送。我厅将依据相关评价标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遴选确定2021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同时择优向工信部推荐。

  二、申报要求

  (一)绿色工厂

  参照《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36132-2018)及《通知》中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点,选择一批基础好、代表性强、积极性高的企业推进绿色工厂创建。原则上国家级绿色园区须建有绿色工厂不少于5家,省级绿色园区须建有绿色工厂不少于3家。

  原则上各地推荐绿色工厂应与已有绿色工厂绿色制造水平指标进行对标,能耗水平等主要指标应优于本地区同行业已有绿色工厂,有关情况应在推荐材料中予以充分说明。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铜冶炼等高耗能行业所推荐企业的能耗水平原则上应达到或优于相应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先进值。

  (二)绿色设计产品

  本批绿色设计产品申报范围和相应标准请登录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网站,在“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清单(2021年5月更新)”中查看,申请产品仅限清单中载明标准的产品。根据标准具体要求,编写绿色设计产品自评价报告。

  (三)绿色园区

  绿色园区建设重点是以产品制造和能源供给为主要功能、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具有法定边界和范围、具备统一管理机构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选取一批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的园区进行申报(参照《通知》中绿色园区评价有关要求)。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申报范围涵盖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子电器、通信、电力装备、大型成套装备机械、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建材、电子商务、快递包装等行业中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好的核心企业(参照《通知》中绿色供应链评价有关要求)。

  三、第三方评价机构相关要求

  开展绿色制造体系相关评价工作的第三方机构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具有开展相关评价的经验和能力;

  (二)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开展评价工作的办公条件,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三)从事绿色评价的中级职称以上专职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能源、环境、生态、低碳、生命周期评价等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5人;

  (四)评价机构人员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评价程序,熟悉绿色制造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

  (五)具备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领域评价的能力,近五年主导或参与绿色制造相关评审、论证、评价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绿色制造相关政策制定等。

  绿色制造体系相关评价工作由申报企业或园区自主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为提高评价质量,同一法人的第三方机构(包括与其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的本批次绿色制造体系评价项目(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计不得超过15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各地要严格把控推荐质量,近三年有下列情况的,不得申报绿色制造名单:未正常经营生产的;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Ⅲ级(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被动态调整出绿色制造名单的;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关督查工作中被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被列入工业节能监察整改名单且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失信被执行人等。以上情况须在申报文件中列明,可查询信用中国、信用江西、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二)加强对已公告绿色制造名单监管。按照“每三年一复核”的原则,组织开展我省2018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复核工作(名单详见附件2)。复核单位要按照绿色制造相关标准向所在地工信部门提交自评价报告。各地按要求开展现场复核,重点核查其是否仍然符合绿色制造评价要求,复核情况及自评价报告(1份,含电子版)随2021年度绿色制造推荐名单一并报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我厅将适时组织复核抽检。各地要督促绿色制造名单单位在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gmpsp.org.cn/)进行绿色制造水平指标自我声明(更新)。

  (三)加强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管。各地要加强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资质审查和监管,如发现存在不符合绿色制造评价要求的情况,及时向我厅反馈。对存在严重不良行为的评价机构,后续3年内将不再采信该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并将相关情况向工信部报告。第三方机构应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负责,在评价报告中对照前述的评价机构基本条件逐项进行说明、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与申报主体自评价活动保持独立性,不应参与自评价报告编写。

  (四)加强典型经验宣传推广。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微博等媒体进行绿色制造先进经验宣传,展示绿色制造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推广普及工业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鼓励绿色制造名单单位定期向全社会发布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分享绿色理念、工作和成效,履行社会责任,接受公共监督。

  联 系 人:刘永春      谭 军

  联系电话:0791-88916336

  附件:1.各地工信部门推荐汇总表

  2.绿色制造复核名单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

  2021年6月9日

以上即为《【江西遴选热点】率先碳中和、碳达峰》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关键词:江西遴选热点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

遴选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关注微信公众号号

橙橙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