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遴选高频考点

【遴选高频考点】“种业振兴”

小编:  来源:  日期:2021-08-18 阅读次数:

【遴选高频考点】“种业振兴”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链接

  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二、命题预测

  1.现在,粮食安全这根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绷得更紧,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你如何理解种业振兴的重要意义(300字)。

  2.请结合材料,概括我国种源安全存在的短板和风险(300字)。

  3.A省近期拟召开种业振兴推进会,请你撰写一篇会议通知(500字)。

  4.A市坚持结合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种业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请结合材料,为A市市长撰写一篇在全省种业振兴推进会上的经验发言材料(1000字)。

  5.假如你是A省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请结合材料,围绕A省种业振兴规划撰写一篇建议,供领导参阅(600字)。

  6.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请围绕“种业振兴”写一篇策论文(1000字)。

  三、理论精析

  ★形势背景

  近些年,我国种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粮食安全这根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绷得更紧。

  ★重要意义

  一是种业要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基础支撑作用。要继续发挥良种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增效中的关键作用,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这仍然是种业发展的硬任务。

  二是种业要为农业绿色发展发挥源头先导作用。在品种选育上,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快适宜机械化、抗病抗逆、节水省肥的资源集约型品种选育,增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评价指标,加快绿色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从源头推动农业由产量数量型向绿色效益型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种业要为农业技术变革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种业要在改革开放新格局中,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推动科技资源、人才等创新要素按市场规则优化配置,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引领现代农业技术变革和自主创新。

  四是种业要为服务脱贫攻坚发挥重要保障作用。种业要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立足产业发展,以特色粮棉油、果菜糖、茶桑麻等为重点,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筛选推广一批有市场、有前景的特色品种,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区,帮助贫困地区依托产业脱贫致富,满足全社会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问题短板

  种质资源鉴定和优质基因挖掘还需下大力气。我国是世界种质资源大国,目前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但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等性状的精准鉴定不到1.5万份,亟待加快从种质资源向优异基因资源转化,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率。

  种业核心技术创新还待加强。国际种业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驯化选择1.0时代、常规育种2.0时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3.0时代和智能化育种4.0时代。在一些发达国家,种业已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育种“4.0时代”。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时代”至“3.0时代”之间,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交叉领域技术研发方面短板明显: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的理论和方法,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水平相对较低,国际竞争力优势相对较弱。

  种业产业化组织体系还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比较效益较低,育种研究周期长,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种业领域不足,且偏向于“短平快”的研究方向;每年审定的新品种数量多,但突破性品种少。从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选育到产品研发、推广和应用,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化链条。

  ★对策措施

  要打牢种质资源基础,做好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工作,切实保护好、利用好。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建设。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对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突出问题要重拳出击,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做好长远规划,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大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四、素材积累

  大作文框架:

  种业强“芯”,赋能乡村振兴

  种业强芯,自主创新是关键。

  种业强芯,产权保护是保障。

  种业强芯,绿色发展是导向。

  打好这场种业翻身仗

  要保护种质资源。

  要强化自主创新。

  要扶持企业发展。

  要强化产权保护。

  做强“农业芯”,种下“金疙瘩”

  做强“农业芯”,要打牢基础,推进种业创新。

  做强“农业芯”,要做好规划,坚持问题导向。

  做强“农业芯”,要系统推进,构建产业格局。

  立志打赢种业“翻身仗”,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建强种子库,打造“植物安全带”,保护物种多样性。

  攻关新技术,打造“育种加速器”,实现增量商品化。

  保障品种权,打造“市场监管网”,调动创新积极性。

  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

  一、总体要求

  二、开展系统收集保护,实现应保尽保

  三、强化鉴定评价,提高利用效率

  四、建立健全保护体系,提升保护能力

  五、推进开发利用,提升种业竞争力

  六、完善政策支持,强化基础保障

  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

  调研报告框架:

  关于种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总体情况

  (一)政策扶持不断加强。

  (二)产业基础日益夯实。

  一是种子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三是种子供应有效保障。

  (三)科研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专家队伍日益壮大。

  二是科研平台不断完善。

  三是良种培育能力有所增强。

  (四)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二是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三是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五)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健全管理队伍。

  二是提升检测能力。

  三是加强执法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稻制种管理不规范。

  (二)优势种业生产规模不足。

  (三)种子产业本土化程度不高。

  (四)科研投入保障机制不到位。

  (五)种子种苗生产经营监管亟需加强。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种业发展。

  一要发挥我市制种比较优势。

  二要加强基地建设。

  三要加快园区建设。

  (二)创新管理模式,规范稻种基地生产秩序。

  一要完善规划方案。

  二要探索划区域生产制度。

  三要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监管、村委协调、企业自律、种农自觉”的基地管理新模式。

  (三)加大工作力度,扩大优势种业规模。

  一要适当扩大水稻制种规模。

  二要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三要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

  (四)培育本土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

  一要积极培育本土制种企业。

  二要加强金融服务保障。

  三要推动本土品牌建设。

  (五)完善投入机制,发挥科研队伍优势。

  一要创新财政专项项目资金使用方式。

  二要挖掘科研人才潜力。

  三要扶持市农科院做大做强。

  (六)强化种子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一要建立联合执法运行机制。

  二要加强基层种子监管力度。

  三要完善与种子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

  工作要点:

  2021年福建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

  一、切实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一)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

  (三)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四)加快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

  二、加快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实施新一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

  (六)组织国家青梗菜良种联合攻关。

  (七)加快畜禽品种创新步伐。

  三、持续强化良种繁育保供能力

  (八)提升杂交水稻繁育基地建设水平。

  (九)加快特色作物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十)强化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十一)完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品种管理体系

  (十二)继续完善品种试验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

  (十四)强化试验现场检查指导。

  五、扎实做好优质绿色品种展示评价推广

  (十五)组织开展品种展示评价。

  (十六)规范展示评价方法与标准。

  六、全面提高种业监管服务能力

  (十七)加强普法宣传。

  (十八)加强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建设。

  (十九)加强种子市场监督检查。

  七、加强种业系统自身建设

  (二十)加强学习调研。

  (二十一)谋划总体布局。

  (二十二)强化保障支撑。

  (二十三)加大宣传力度。

  五、范文赏析

  大作文:

  种业强“芯”,赋能乡村振兴

  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殷殷话语,为我国种业振兴行动指明了前进方向。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自主选育品种播种面积占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为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然而,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一些粮食作物单产较低,种质资源保护不够……这些短板弱项,正是攻克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着力点。我们要持续做好种业强芯,科技富农,以小种子撬动乡村振兴大格局。

  种业强芯,自主创新是关键。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要继续发挥良种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增效中的关键作用,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子是农业基础,种质资源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保护利用体系。挖掘优质种子基因、创制育种新材料、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种子库建设。

  种业强芯,产权保护是保障。打赢种业翻身仗,亟需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同时抓紧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种业体系。要进一步提升产权保护水平,鼓励深化科企合作,促进育种资源、人才、技术等向企业聚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现代农业技术变革。此外,还要积极推进《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让劣种子、假种子问题基本解决。

  种业强芯,绿色发展是导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品种选育上,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快适宜机械化、抗病抗逆、节水省肥的资源集约型品种选育,从源头推动农业由产量数量型向绿色效益型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种业要立足农村实际,以特色粮棉油、果菜糖、茶桑麻等作物为重点,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筛选推广一批有市场、有前景的特色品种,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稳住“三农”基本盘意义重大。发展民族种业,建设种业强国,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住国家的“粮袋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让更多农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打好这场种业翻身仗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而种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把解决好种子问题提上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但是,我国种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短板,比如种质资源鉴定和优质基因挖掘还需下大力气,种业核心技术创新还待加强,种业产业化组织体系还待进一步完善等。进入新发展阶段,打好这场种业翻身仗,关键要创设保障体系,从资源保护利用、自主创新、做强企业、做优环境等方面着力,不断优化现代种业制度环境。

  要保护种质资源。这是种子的基础和源头。要加快资源普查和抢救性收集,推动资源登记和交流共享,强化规模化精准鉴定评价,创新开发利用机制,做到应保尽保、有序开发。要加快建成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国家新作物种质库,重点培育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功能水稻、优质节水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耐旱宜机收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剂大豆等重大新品种。

  要强化自主创新。这是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的关键。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持续推进良种联合攻关和遗传改良计划,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创制有突破性的种质,实现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如水稻、小麦,要加快优质专用品种选育,保持竞争力,大豆要加快高产高油高蛋白品种选育。

  要扶持企业发展。这是提升种业竞争力的根本。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规模化商业化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推动资源、人才、资本向企业聚集,扶持优势企业发展,推动提升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现代化水平,实现好品种和好种子的持续产出。

  要强化产权保护。这是促进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要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解决好种子问题,通过总量上的安全、品质上的提升,适应市场需求升级,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

  做强“农业芯”,种下“金疙瘩”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0年,黑龙江喜迎“十七连丰”,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稳居全国第一,正得益于提前谋划了种子的大文章。“十三五”以来,黑龙江共审定推广主要农作物品种906个,大豆、水稻、小麦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主要农作物自育品种种植占比87%。放眼全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种子撑起大农业,成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

  近些年,我国种业不断发展进步,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是可控的。然而,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一些粮食作物单产仍较低,少数蔬菜品种还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种质资源保护不够……这些短板弱项,正是“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着力点。只有持续做强种子这一“农业芯”,才能让14亿人不仅端得牢饭碗,也能吃得好饭菜。

  做强“农业芯”,要打牢基础,推进种业创新。种子是农业基础,种质资源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对此,黑龙江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容量计划翻4倍。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说:“这一排排‘金疙瘩’,是研究农作物的起源和进化、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础。”建立健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保护利用体系,为挖掘优质种子基因、创制育种新材料、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夯实了基础。

  做强“农业芯”,要做好规划,坚持问题导向。为此,黑龙江着手编制全省“十四五”种业创新发展规划,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明确目标、任务、措施。规划的目光要长远,发展的脚步则要坚实。做强“农业芯”,要主动到田间地头汲取智慧,实地调查研究种企所需、农民所想、消费者所盼。充分考虑现实需求,因时因地精准施策,就能激活种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做强“农业芯”,要系统推进,构建产业格局。在农业种业发展链条上,种质资源、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等是缺一不可的环节。以北大荒集团为例,旗下垦丰种业有目前中国种企中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在国内首创“流水线”育种方式,由首席科学家负责,全创新链流水线运行;面向种植户、农村,打造30个新品种展示中心,因地制宜推广优质品种。面向未来,应当进一步提升产权保护水平,鼓励深化科企合作,促进育种资源、人才、技术等向企业聚集。深化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实现保护、利用、发展有机统一,才能有力推动研发与应用、保护与创新。

  打赢种业翻身仗,关乎国计民生。以保障安全为前提,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黑龙江有条件、能力和信心搞好种业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

  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

  国办发〔2019〕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丧失风险加大、保护责任主体不清、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科技支撑和法治保障,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为建设现代种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到2035年,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资源保存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创新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开展系统收集保护,实现应保尽保。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加快查清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确保资源不丧失。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国际交流,推动与农业种质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便利通关机制,提高通关效率。对引进的农业种质资源定期开展检疫性病虫害分类分级风险评估,加强种质资源安全管理。完善农业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中长期安全保存,统筹布局种质资源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分类布局保种场、保护区、种质圃,分区布局综合性、专业性基因库,实行农业种质资源活体原位保护与异地集中保存。加强种质资源活力与遗传完整性监测,及时繁殖与更新复壮,强化新技术应用。新建、改扩建一批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加快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新库、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启动国家畜禽基因库建设。

  三、强化鉴定评价,提高利用效率。以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搭建专业化、智能化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平台,建立全国统筹、分工协作的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深化重要经济性状形成机制、群体协同进化规律、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等研究,加快高通量鉴定、等位基因规模化发掘等技术应用。开展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深度发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强化育种创新基础。公益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要按照相关职责定位要求,做好种质资源基本性状鉴定、信息发布及分发等服务工作。

  四、建立健全保护体系,提升保护能力。健全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施国家和省级两级管理,建立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保护机制。农业农村部和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分别确定国家和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并相应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实行统一身份信息管理。鼓励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登记其保存的农业种质资源。积极探索创新组织管理和实施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措施保障。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强化科技支撑。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推进数字化动态监测、信息化监督管理。

  五、推进开发利用,提升种业竞争力。组织实施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行动,完善创新技术体系,规模化创制突破性新种质,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深入推进种业科研人才与科研成果权益改革,鼓励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开展资源创新和技术服务,建立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交易平台,支持创新种质上市公开交易、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鼓励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创制,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利用的主体。鼓励支持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一批以特色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种业企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六、完善政策支持,强化基础保障。加强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政策扶持。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可按规定通过现有资金渠道,统筹支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合理安排新建、改扩建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用地,科学设置畜禽种质资源疫病防控缓冲区,不得擅自、超范围将畜禽、水产保种场划入禁养区,占用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的,需经原设立机关批准。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加大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健全财政支持的种质资源与信息汇交机制。对种质资源保护科技人员绩效工资给予适当倾斜,可在政策允许的项目中提取间接经费,在核定的总量内用于发放绩效工资。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对种质资源保护科技人员实行同行评价,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分发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可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设农业种质资源相关学科。

  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切实督促落实省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市县政府的属地责任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的主体责任,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纳入相关工作考核。省级以上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要联合制定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审计机关要依法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健全法规制度,加快制修订配套法规规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作为、乱作为造成资源流失、灭绝等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农业农村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

  2019年12月30日

  工作要点:

  2021年福建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于打好种业翻身仗意义重大。全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视频会议部署,从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出发,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做强优势,补上短板,突破卡点,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种业基地,提升监管治理能力,推进我省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要点。

  一、切实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一)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和我省《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九条措施的通知》(闽农综〔2020〕57号)精神,确定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各地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农业种质资源库、资源圃、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等。

  (二)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在平和县、延平区、建阳区、武夷山市、浦城县、长汀县、蕉城区、福安市组织实施茶树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实施一批水稻、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扩大种质资源保护覆盖面。

  (三)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在连江县、罗源县、长乐区、荔城区、泰宁县等23个县(市、区)实施畜禽品种保护与改良项目,加快我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组织开展官庄花猪、晋江马、福建黄兔等家畜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工作。

  (四)加快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行动,尽快摸清我省畜禽遗传资源底数,开展抢救性收集,确保畜禽遗传资源不丢失。官庄花猪、闽北花猪、武夷黑猪、晋江马、闽南黄牛、福安水牛、漳州斗鸡等畜禽遗传资源所在市、县(区)要高度重视,落实属地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

  二、加快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实施新一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承担育种攻关项目单位要按照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年度目标任务,确保项目各项任务按计划推进,保质保量完成年度绩效目标。

  (六)组织国家青梗菜良种联合攻关。围绕青梗菜优异育种材料发掘与创新、优异组合筛选、品种示范推广和育种人才培养与信息交流等4个方面,争取有新突破,积极争取成为全国特色作物联合攻关最强创新体。

  (七)加快畜禽品种创新步伐。加大河田鸡专门化品系、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连城白鸭高产系等新品系培育力度,鼓励和支持利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开展新品种或配套系培育。

  三、持续强化良种繁育保供能力

  (八)提升杂交水稻繁育基地建设水平。争取政策支持,提高三明、南平、龙岩等市杂交水稻高标准制种田建设标准,建设现代化制种设施,完善制种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过6000万公斤。

  (九)加快特色作物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蔬菜集约化育苗、茶树无性系苗木繁育,百香果等果类无病苗圃、菌种繁育及中药材良种繁育等特色产业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提升特色产业良种覆盖面。

  (十)强化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长汀河田鸡保种场、闽清毛脚鸡保种场等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各地要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原种场、扩繁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紧畜禽品种资源备份场建设。金定鸭、莆田黑鸭保种场要积极申报国家级保种场。

  (十一)完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建立健全“分级储备、分级负责”的省市县三级种子储备制度,全省每年储备250万亩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需种量,用于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恢复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急扩大生产。加强储备种子质量监管,确保生产用种安全。建立科学、快速的种子调拨机制,确保应急供种。

  四、进一步完善品种管理体系

  (十二)继续完善品种试验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荔城、南安、漳州江东等3个省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建设,建设全省农作物品种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试验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十三)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对未列入国家品种登记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自愿认定,促进我省特色农作物品种创新。

  (十四)强化试验现场检查指导。采取省级牵头、市级指导、县级检查三级联动,对我省各渠道、各类型试验进行全覆盖现场检查指导,确保试验科学、真实、有效,为农作物品种审定和引种备案提供有效依据。

  五、扎实做好优质绿色品种展示评价推广

  (十五)组织开展品种展示评价。建立省级农作物新品种核心展示示范片点280个,面积75000亩,展示示范农作物优质、绿色、专用、高效新品种600个(次)。

  (十六)规范展示评价方法与标准。通过田间现场考察评分、品质现场鉴评评分以及田间经济性状考种、测产验收结果,对展示品种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各地要根据展示评价结果,做好本地区农作物品种区域布局,确定主栽品种、主推品种和后备品种。

  六、全面提高种业监管服务能力

  (十七)加强普法宣传。加大《种子法》《畜牧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开展新颁布实施的《福建省种子条例》宣传贯彻,营造我省特色现代种业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

  (十八)加强种业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提升三明、龙岩、泉州3个设区市区域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不断提高设区市种子质量检测水平,形成覆盖全省的区域性种子质量检测网络。

  (十九)加强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有效遏制假冒侵权、“仿种子”问题。强化种子生产基地、企业和经营门店监管,力争实现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全覆盖。强化源头治理,组织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检查,杜绝假冒伪劣种子上市下地。强化种畜禽生产监督检查,狠抓无证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维护种畜禽市场秩序。

  七、加强种业系统自身建设

  (二十)加强学习调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决策部署等。按照厅党组关于《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直达基层一线发掘种业发展的新鲜力量和智慧源泉,推动种业政策、重点工作落实落地,破解种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帮助种业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十一)谋划总体布局。各市、县(区)要把种业重点任务纳入当地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统筹考虑,制定种业创新年度计划或方案,梳理种业发展思路,明确年度重点任务,注重推动解决短板问题,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要重视谋划策划形成一批事关我省种业发展后劲的种业发展重点项目,做好“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项目储备工作,做深做实一批重点种业创新项目储备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里相关专项资金的支持。

  (二十二)强化保障支撑。各地要建立现代种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员由农业、发展改革、财政、科技、自然资源、生态环保、金融保险等相关部门组成,研究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支持,强化协调沟通,稳定增加种业投入。积极拓展支持渠道,引导社会资本、金融信贷等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要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有关要求,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良好作风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二十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行业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种业宣传,突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创新发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种子打假护权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积极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创新与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我省种业从业人员素质。

  调研报告:

  关于种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张知通副主任带领下,于7月3日至7日对我市种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察看了建宁县水稻(制种)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宁化县安远镇安远村制种基地等13个调研点,召开了3场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府,建宁县、宁化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深入了解掌握我市种子产业发展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重视种子产业发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福建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省上决策部署,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种子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杂交水稻种子方面比较优势明显,目前我市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国杂交水稻种子优势产区。2016年全市落实水稻制种面积19.24万亩,产量3745万公斤。永安黄椒、宁化翠薏1号薏米等地方特色品种保护扩繁得到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年产杉木、马尾松种子产量1200公斤,乡土阔叶树种子上万公斤。

  (一)政策扶持不断加强。2015年,由我市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支持三明市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建议》,被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为重点建议。该件建议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支持三明市建设“中国稻种基地”六条措施的通知》,明确了连续6年省级财政安排每年2000万元资金(2015年至2020年)共1.2亿专项资金,扶持三明市建设“中国稻种基地”。同年,市政府制定了《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市财政局、农业局联合下发了《三明市 “中国稻种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15年以来累计下达种子产业建设资金4520万元。建宁、尤溪、宁化等县出台了系列涉种政策和服务配套措施,并把打造“中国稻种基地”作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之一来抓。

  (二)产业基础日益夯实。一是种子企业发展壮大。全市共有注册种子企业9家,其中省级资质7家、种子零售商600余家。种子经营量达1000多万公斤,种子销往我国南方十四个省(市),有的还出口至东南亚国家。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我市先后争取到种子质量检验分中心、国家级原种场、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等多个国家农业部、发改委、省财政种子建设项目,目前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种子供应有效保障。全市通过实施农作物良种示范推广工程,建立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数量和质量。每年推广优良农作物新品种338万亩,作物良种覆盖率97.75%,农作物品种优质专用率84.25%。

  (三)科研能力持续增强。一是专家队伍日益壮大。我市先后引进谢华安、尹伟伦等院士成立了7个涉及种业研究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市农科院不断加强育种人才的引进力度,目前共有52名专家和科研人员从事水稻育种、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等方面的育种工作。二是科研平台不断完善。我市积极鼓励支持农科院、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建成鲜切花卉育种栽培和林木细胞繁育2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杂交水稻繁育、花卉工程技术等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良种培育能力有所增强。2011年以来,我市科研育种单位选育的44个农作物新品种,其中5个通过国家审定,39个通过省级审定。“建宁水稻种子”、“宁化米仁”2016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四)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全市拥有建宁县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宁化县和众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等40家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150多个持证经纪人,带动6万多名具有专业技术的农户从事制种生产。二是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2015年建宁县组建闽赣省际农机植保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购机培训、维修作业、农资配送、存储收购等综合性服务。每年可为建宁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提供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综合服务10万亩以上。三是提高风险保障能力。通过市农业局等部门近年来积极向上争取,水稻制种保额从原先的每亩800元,提高到每亩1200元,财政按80%比例补助。种农的制种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五)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一是健全管理队伍。全市种业管理部门从业人员60人,均持有农业综合执法证,从事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示范和推广、种子管理、制种业务指导和巡查制种落实等工作。二是提升检测能力。我市不断健全与种子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目前宁化县、泰宁县种子质量检测中心主体结构已完成,实验室规划设计及仪器设备购置工作正稳步实施,尤溪县种子质量检测中心正在建设当中。三是加强执法力度。市农业局与工商、公安等执法部门定期开展联合办案、专项治理,严厉打击无证生产、抢购套购、套牌侵权、农作物转基因非法扩散等种子产业违法违规行为。2014年至今共开展红盾护农系列行动7次,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137件,其中种子违法案件6件,罚没1.2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些年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推动种子产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新形势下农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水稻制种管理不规范。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水稻制种的生产组织和基地管控还不够到位。全市水稻持证制种企业有69家,150多个持证经济人,同时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未持证生产企业和经济人,一些制种企业或经纪人为了争夺制种基地面积,盲目提高种子收购价格,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生产上有时候出现在相邻种植区域生产不同企业的杂交水稻种子,抽穗扬花期发生串粉现象,造成种子质量问题。抢购、套购种子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农户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便单方毁约,使制种企业蒙受损失,破坏了种子收购秩序。我市水稻制种基地管理秩序的混乱问题导致种子的生产质量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甚至存在转基因种子流入我市的风险。

  (二)优势种业生产规模不足。水稻制种基地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稻种制种市场份额占比偏低,制种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林木良种繁育能力不足,种苗繁育结构不合理,良种基地大多以杉松等针叶树种为主,且高世代杉松良种生产严重不足;乡土阔叶树种只建有采种基地,难以满足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需要。优势蔬菜、花卉、药用植物新品种种苗生产不足,如明椒9号辣椒、红掌花卉等我市优势品种种苗供应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制约了我市优势农业新产业形成。

  (三)种子产业本土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市已有7家省级资质的农作物本地种业企业,但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有的则刚刚起步,经营主业基本雷同,都是以水稻种子为主,差异性不明显,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新品种的培育能力都还很弱,离种子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要求还有差距。2016年全市水稻制种持证生产企业69家,本地企业为7家,经营制种面积虽占全市制种面积的34.3%。但本地企业在种子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产业延伸方面滞后。外地企业仅将我市作为种子生产的“生产车间”,产后加工销售主要在外地,造成我市制种优势基地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税收贡献率低,整个种子产业聚集效应不强。

  (四)科研投入保障机制不到位。调研中了解到,虽然我市近年来种业科研项目资金不断投入,科研平台和硬件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但大部分项目资金只能用于硬件设施投入,没有配备一定比例的管理运行经费和工作人员,市、县质检中心都存在设施设备使用率低,甚至出现新购买的仪器设备长期未拆包装箱的情况。农科院作为我市公益型事业单位,设施设备及人员队伍齐全,可为我市选育种提供产品检测、技术咨询等公共服务和技术示范推广,但没有相关经费保障,造成公益服务无法组织开展。另外农科院自身专业领域不断拓展,现有的科研用地严重不足,急需征地150亩用于原种繁育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但因缺乏征地专项项目经费,制约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

  (五)种子种苗生产经营监管亟需加强。随着种子、种苗销售环节的放开,种子种苗生产经营企业、经销商的数量大幅增加,不同程度存在无证和超范围、超区域生产经营、经销的现象。农作物品种未审先推、生产经营档案和台账不全、销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对商品种子和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剩余种子的界定困难,非法营销种子的现象无法有效制止。非主要农作物种子,尤其是蔬菜、瓜果等种子主要采取墟日集市销售,没有相对统一稳定的经营地点,流动性大,给市场监管带来困难。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我市种子产业的比较优势,并把它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以重视与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种业发展。市政府要切实加强种子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种子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要发挥我市制种比较优势。要注重发挥我市水稻、蔬菜、花卉苗木制种在全省全国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分析存在问题,防范产业风险,制定完善种子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种业发展方向,并策划生成一系列种业发展项目,通过种子产业发展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势产业发展。二要加强基地建设。支持建宁“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和沙县中国稻种南方研发展示基地建设,提升三明杂交稻制种基地在全国水稻种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优势,把我市打造成“中国杂交水稻种都”,并为进入农业部“十四五”发展规划创造条件。三要加快园区建设。加快三明(建宁)国家级种子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强督促指导,加大扶持力度,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园区要出台招商引资支持政策,吸引企业及单位入驻园区或建立制种基地,形成优势资源的聚集效应。

  (二)创新管理模式,规范稻种基地生产秩序。一要完善规划方案。要总结多年来我市水稻制种管理实践,完善现有《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划方案,解决水稻制种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二要探索划区域生产制度。探索划分基地生产最小单位,探索“一片一组合”、“一村一企业”等做法,试点一个自然隔离区生产同一个组合,或一个村由一个本地持证企业制种,严格要求种子企业按照种子生产许可证规定的生产地点、品种、面积安排生产,避免制种田插花串粉,从源头上保证种子生产安全,我市7家省级资质的种子企业应优先开展试点。村级组织要在规范种业生产和市场管理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整村推进的制种村,要引导种子生产企业直接与基地村委会签订合同,既增加村财收入,又规范基地生产秩序,降低农民制种风险。三要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监管、村委协调、企业自律、种农自觉”的基地管理新模式。各有关乡镇要主动介入种子生产活动,纳入绩效考核,把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好、管理好;种子管理有关部门要引导外地企业在我市备案登记,在所在的乡、村公开公示所有制种企业名单、基地认定、合同内容,以便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并强化对种子生产全过程的监管,打击违法行为;村委会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做好土地集中,基地落实,规范生产和收购秩序;企业要依法依规生产,自觉备案,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生产力度,实现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加工、规范化管理和优质化服务;制种农户要增强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合同意识, 绝不参与抢购、套购种子等违法行为。

  (三)加大工作力度,扩大优势种业规模。一要适当扩大水稻制种规模。要按照《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抓紧建成25万亩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水稻种子生产基地,适当扩大宁化、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制种规模。二要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抓好杉木、马尾松等主要造林树种高世代种子园建设,较大幅度提高良种产量和质量。要优化良种结构,扶持建设以生产定向培育目标良种为目的的专营性良种基地,加强珍贵乡土阔叶树种良种选育推广工作。三要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我市优势蔬菜、花卉、药用植物新品种制种规模,抢占种苗市场,加大推广力度,力争在水稻、林木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取得新突破。

  (四)培育本土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一要积极培育本土制种企业。要将我市基地优势转化为本土企业优势,并建设好企业制种、加工、包装、仓储、物流专业园区,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完善从生产到物流到商贸的对接产业链。鼓励规模大、技术强、资金实力雄厚、产业关联度高的本土企业与村级组织通过合作入股等形式组建专业的制种公司,建立企业直接管理,相对集中的种子生产基地,推进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二要加强金融服务保障。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拓展土地经营权、种子企业抵押贷款、制种保险等适合种子产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覆盖范围,为制种企业、制种合作社和广大种农发展种子产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三要推动本土品牌建设。宣传好“建宁水稻种子”、“宁化米仁” 这两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组建种子行业协会,制定“建宁水稻种子”、“宁化米仁”区域公共品牌地方标准以及提升和推广方案,建立品牌的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建宁水稻种子”、“宁化米仁”商标运营管理和维护提升,塑造好我市种业知名品牌。

  (五)完善投入机制,发挥科研队伍优势。一要创新财政专项项目资金使用方式。在改善硬件设施设备的同时配以一定比例的管理使用经费,保障项目正常运行。要完善现有市、县种业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将属于公益公共服务范围的种子管理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鼓励现有的科研平台、检测中心开展更多选育种产品检测、公益技术咨询等公共服务和技术示范推广。二要挖掘科研人才潜力。制定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充分调动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消除顾虑,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采取兼职兼薪方式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三要扶持市农科院做大做强。充分利用市农科院在种质资源、设施设备、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稻种、蔬菜、花卉育种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农科院科研发展,协调解决土地征用问题,尽快落实150亩原种繁育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用地需求。

  (六)强化种子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一要建立联合执法运行机制。农业、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强化监管手段,从严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种子种苗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向公安、检察机关移交。二要加强基层种子监管力度。强化对基层种子、种苗市场的监督管理,改进执法方式,改变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重事前审批、轻市场监管的情况。三要完善与种子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要形成市、县两级质检体系分工协作的局面,探索县级质检中心开展基础检测,市级检测中心开展作物转基因成分检测等高科技含量检测工作,并配齐配全两级检测中心的人员经费,提高设备使用率。

以上即为《【遴选高频考点】“种业振兴”》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关键词:遴选高频考点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

遴选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关注微信公众号号

橙橙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