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遴选高频考点

【遴选高频考点】健康中国

小编:  来源:  日期:2021-08-20 阅读次数:

【遴选高频考点】健康中国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链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健康中国行动进展和成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指出,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在全国推动实施了健康中国行动。两年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会同各有关部门,瞄准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稳步推进落实各项重点任务,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模式初具雏形,从中央到地方、跨部门宽领域的工作网络基本形成,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化,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命题预测

  1.结合给定材料,请你分析G省开展健康中国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600字)。

  2.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根据F省深化“三医联动”集成改革、加快建设健康强省的做法,撰写一份经验材料(700字)。

  3.H省决定召开卫生健康工作座谈会,L市要在会上进行交流发言,请你结合给定材料,为L市市长撰写一份座谈会发言提纲(1000字)。

  4.G省决定召开全省卫生健康大会,假如你是省委办公厅工作人员,请你起草一篇省委书记的讲话要点(1000字)。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工作实际,围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写一篇策论文(1000-1200字)。

  6.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组成调研组,就S市深化“三医联动”集成改革进行调研。假如你是调研组工作人员,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撰写一份调研报告(1200字)。

  三、理论精析

  ★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我国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织就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中医药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医药卫生体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我国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符合国情,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活力。

  ★重要意义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

  ★存在问题

  一是人口老龄化加速,需要健康维护与医疗、护理的成本快速上升;二是疾病谱变化,从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加速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但全社会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却严重不足;三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医药供应体制改革滞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医疗卫生资源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不足,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五是卫生和健康领域投入不足,居民自费负担较重;六是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治理,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污染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构成了国民健康的重大隐患。

  ★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二是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三是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更好做到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

  ★对策措施

  一是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三是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四是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五是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六是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七是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八是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四、素材积累

  大作文框架:

  持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要把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作为抓手。

  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动力。

  要把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作为保障。

  以新的理念推动全民共建共享“大健康”

  要把坚持新的理念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工作指向。

  要把注重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

  要把实现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

  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抓手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把握工作方向。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强化组织领导。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四个注重”,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保障

  注重树立新的理念。

  注重加强组织领导。

  注重强化协调配合。

  注重做好宣传培训。

  稳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把握工作指针。

  强化政策集成。

  注重科技支撑。

  推进机制创新。

  讲话提纲框架:

  在加快推进健康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提高政治站位,自觉肩负起加快推进健康强省建设的历史使命

  第一,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高度看,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第二,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看,必须把卫生健康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抓紧抓好。

  第三,从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形势任务看,必须推动健康强省建设再加速再提质。

  二、抓实重点工作,推动健康强省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要加快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进一步夯实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根基。

  二要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筑牢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防线。

  三要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能力。

  四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动力。

  三、加强党的领导,为健康强省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要坚持优先发展。

  二要突出基层基础。

  三要提升素质能力。

  四要锻造过硬队伍。

  五、范文赏析

  大作文:

  持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举措,把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夯实增进民生福祉的健康基石。

  要把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作为抓手。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15个专项行动,明确了倡导性、预期性、约束性三大类指标。“十四五”时期,要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加强综合干预,深入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等专项行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要立足全生命周期,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针对婴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动力。要落实中央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推动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要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促进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要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诊疗水平。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完善筹资分担和调整机制,巩固提高统筹层次,深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对医药服务的激励约束作用。要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社区医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远程医疗,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要把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作为保障。要聚焦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目标和任务,深入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经验教训,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能力。要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进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要大力推进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的差异,努力实现全民健康,促进社会公平。

  建设健康中国,是一个政党谋定发展大势、践行执政为民的郑重承诺,也是一个国家迈向广阔未来、实现复兴梦想的崭新征程。只要我们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就一定能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加速发展,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以新的理念推动全民共建共享“大健康”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当前,面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面对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特别是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危害巨大的情况,我们要以新的理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着力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要把坚持新的理念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工作指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百姓的健康当作天大的事来抓,坚持公益性,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让大多数人受益,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注重强基层、补短板,聚焦社区、农村,通过人才培养、对口帮扶等措施,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要把注重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环境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要把实现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要惠及全人群,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我们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就一定能加快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扩大优质健康资源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抓手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抓手,提高健康中国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全民生命健康安全。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把握工作方向。决定健康状况的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仅占8%,遗传等生物因素占15%,超七成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源于我们对决定健康状况各种因素认识的不断深入,是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实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要求,要变“孤岛”为“通衢”,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转向社会整体联动。要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将预防关口前移,从注重“治已病”转向注重“治未病”。要突出共建共享,推动由政府“独奏”转向全民“合唱”,发挥政府牵头抓总作用,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到在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时,充分考虑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建立健康影响评估机制,整合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环保、卫生健康等部门行政资源,做好对可能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重大项目评估。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作为,环保和工业部门下大力气打好蓝天保卫战,农业和市场监管部门抓好全流程食品安全、疫苗安全,卫生健康部门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卫生健康部门的主体作用,组织协调宣传、国土资源、农业、林业、食药等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立足于基层社区、群团组织、人民大众,织牢织密防护网,形成工作合力。要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发挥各类基层自治组织、民间团体、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全方位力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要推进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倡导个人定期记录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真正做好自己的“健康守门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须切实树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一理念得到全方位贯彻落实,从而以全民健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稿:

  北京市多措并举推进居民健康素养提升

  近年来,北京市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居民健康素养提升,202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目标。

  一是坚持关口前移。重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素养提升,加强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健康。开展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照护,全市建成健康促进社区1594个,健康学校1161所,健康示范村1002个,健康医院204个。

  二是关注城乡差别。从2018年开始,实施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对13个涉农区开展“健康教育进乡村”行动,有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居民健康素养持续提升。2020年,北京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35.8,比2018年增长了4.2个百分点。

  三是注重宣传引导。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日常宣传与重点宣传、一般人群宣传与重点人群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将健康提示落实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首都特点的健康素养推广常态化和大众化模式。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开展卫生健康公约进社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经验材料:

  三明市统筹推进 “三医”联动改革,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近年来,三明市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为全国医改树立了榜样。

  (一)坚持改革整体联动。三明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坚持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医改、一抓到底,由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降价腾出的空间主要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及时纳入医保支付,总体上不增加群众负担。

  (二)完善医改经济政策。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将基本建设等大额支出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先后9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更好地体现了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劳动价值,也使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了优化。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改革,结余资金补偿给医院。

  (三)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目标薪酬制、年薪计算工分制,切断个人薪酬与科室收入之间的联系。实行党委书记、院长和总会计师年薪制,年薪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根据考核的结果来发放。医务人员收入逐年增长,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由改革前的25%提高到2020年的46%,支出结构得到优化。同时,强化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每年对医院主要责任人和相关的其他责任人进行考核,对医院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价。

  (四)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每个县组建总医院,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健康绩效考核评价的机制,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促进医防协同,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将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政府补助经费,打包给总医院,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促进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汇报发言:

  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座谈会上的发言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健康城市建设逐步实现了由碎片化向系统化的转变,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来转变。

  一是全员推动。2000年,我们在建成全国首个国家卫生城市群的基础上,探索启动健康城的建设。2001年,苏州把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写进党代会报告,建立了健康优先的制度安排。2020年市委提出要把苏州建设成为健康中国的典范城市。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各部门将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全社会一起来努力,将15项健康中国行动拓展为30项,进一步丰富了健康城市建设的内涵,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全程覆盖。我们统筹推进健康苏州系列行动,从疾病救治、慢病防控、健康促进、综合监管、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着手,建立起“无病要防、急病更急、慢病要准”的健康管理格局。实施健康市民专项行动,累计开展各类筛查676万例,全市9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市民健康综合管理的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精准化疾病筛查、综合化健康管理等服务。推进健康城市专项行动,针对心理健康促进、传染病防治、出生缺陷干预等五大领域公共卫生问题,实施六大类122项具体的工作,对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干预。

  三是全民参与。坚持健康城市人人参与、健康城市人人享有理念,在做好健康宣传基础上推出多项务实举措,充分发动老百姓参与进来,重点做好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青少年健康习惯养成工作。做好公益救护培训,连续8年将其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累计培训120多万人次,推动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38.96%。实施 “三点半体育大课堂”、青少年体育消费补贴等体教融合措施,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了96%以上。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2020年苏州户籍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4.04岁,主动健康已逐步融入城市血脉。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完善推进协调机制、广泛宣传动员、加强监测考核等方面,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全面推开各个专项行动,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工作简报:

  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印发《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健康中国15个专项行动都涉及到家庭,家庭成员健康与家庭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推动每个家庭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形成健康家风,江西在全国率先印发了《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探索家庭健康治理新模式。

  一是在提升家庭健康素养方面,以家庭“煮妇”的健康生活方式守护家庭成员的“舌尖健康”,倡导减盐、减油、减糖的饮食习惯,举办健康家庭大讲堂、健康家庭知识大赛等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营造家家健康、人人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计划到2025年实现“健康知识进万家”覆盖全省百分之百的乡镇和街道。

  二是在提供优生优育优教方面,服务三孩政策,提供分检、孕检、优生检等服务,开办新生儿课堂和准妈妈课程,开展婴幼儿的照护服务,举办家长培训、亲子活动、早教课堂等活动,让家庭孕育好、生育好、养育好、保育好、教育好婴幼儿。

  三是在关爱青春生殖健康方面,以中学生、大学生和流动人口青年人为重点,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举办青春健康知识大赛和家长培训,关爱育龄人群生殖健康,为适龄人群宣传生育政策、生殖健康知识、避孕方法等等。

  四是在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方面,统筹会员之家、亲子小屋、青春健康俱乐部、优生优育指导中心等服务阵地的建设,探索建立家庭健康服务中心。组建家庭健康指导员,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专家和师资队伍。准备到2025年每个村组社区至少培养1名家庭健康的指导员。

  以此同时,将家庭健康促进行动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到健康江西建设的考核,评选表彰一批家庭健康促进行动的示范市、县(区)和单位,确保家庭健康取得实效。

  调研报告:

  福建省三明市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以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通过改革,三明市逐步实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的目标,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为总结典型经验,为其他地区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提供有益借鉴,近期,我们对三明市“三医”联动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公立医院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是深化医改的主战场。公立医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利益调整,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是深化医改最难啃的“硬骨头”。

  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看病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药价贵。我国药价虚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药品比周边国家和地区都贵,有的甚至高得离谱,被称为“天价药”。药品流通领域“多小散乱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药品流通链条长、流通秩序混乱,推高了药品价格,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前,我国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长期在40%以上,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二是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过快。药品加成政策,是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实施的,当时具有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投入机制、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医保支付机制、薪酬分配机制等与公立医院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以药补医”逐步演化成为一种逐利机制,大处方、过度医疗等问题日益严重,削弱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推高了医疗费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三是医保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我国虽然建立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但筹资和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还不到60%。“看病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疗资源总体供给不足,配置不均衡,城乡、区域之间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大医院错位发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了虹吸效应,小病在基层、大病疑难症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山区,面积2.29万平方公里,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户籍人口284万人,常住人口250万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比较困难。“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医药卫生支出增长过快。2000—2011年,三明市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从3.13亿元增加到16.9亿元,年均增长16.6%。2011年,全市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中,药品耗材费用占61%、检查化验占24%、诊查护理手术占15%。医药费用增幅过高、结构不合理,使得财政难以承受,群众看病负担过重,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二是医保基金收不抵支。三明市是老工业城市,未富先老特别明显,退休人员比重较高。2011年,城镇职工赡养比为2.1∶1,负担逐年加重;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不抵支2.08亿元,约占全市本级财政收入的15%,财政无力兜底。2012年以来,三明市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药品流通领域乱象和药价虚高,医保多头管理,基金使用效益不高,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等问题,启动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二、主要做法

  三明市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按照“腾笼换鸟”的思路和“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藩篱,努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一)从医药入手,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公益性运行新机制

  1.腾空间,就是改革药品流通使用环节,降低药品虚高费用。

  首先,取消药品耗材加成。从2013年2月起,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含中药饮片)、耗材零加成,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补助、加强医院内部管理等予以补偿,建立科学合理的新补偿机制。

  其次,实行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从“价”上挤压水分。按照“为用而采、去除灰色、价格真实”的原则,在保证药品质量前提下,实行最低价采购。实行“一品两规”,即每一种药品采购最多只允许有两个规格,防止医生在同样的药品下选择有回扣的品种,造成价格和数量上的叠加浪费。实行“两票制”,即药品从生产企业到医院过程中只允许开两次增值税发票,一次为生产企业到配送企业,一次为配送企业到医院,使药品来源可追溯,防止假冒药品流入医院、税收流失和回扣行为。同时,实行医用耗材、检验试剂带量采购。比如,2013年第一批药品限价采购,419个品规降价10%以上,第二批95个品规再降价10%以上,第三批54个品规再降价50%以上;各类耗材平均降价6%—63%,降幅最大的骨科类耗材达到84%;进口、国产试剂平均降价16.6%和31.6%,最大降幅71.4%。通过实行限价采购,药品、耗材、试剂的价格大幅降低,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腾出了空间。为扩大限价采购效应、提高议价能力,三明市牵头成立了药品耗材带量采购“三明联盟”,全国13个省的23个地市加入联盟。

  最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从“量”上挤压水分。2012年4月起,将辅助性、营养性、高回扣、疗效不确切的129种药品进行重点监控。监控当月,药品支出就下降1673万元,占当月药品总支出的23.7%。严格控制“大处方”,控制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严格控制医师处方权,明确普通门诊一次处方的限量。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每月公布抗菌药物用药量前10名的品规及其开具医生,对连续三个月排名在前三名的抗菌药物给予暂停使用处理,并约谈责任医生。严格控制大检查,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不低于70%,三级医院不低于75%,三级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控制在5.5%以内,二级医院控制在3.5%以内。加强医疗机构抗生素与输液管理,从2014年起确定了53种无须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通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堵住浪费,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次均门诊医药费用增速放缓,次均住院医药费用明显降低。

  2.调结构,就是把降低药品费用腾出的空间,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量”“价”齐抓,挤压药品耗材流通使用环节的水分,使医保基金支出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腾出空间。在医疗收入增幅控制在8%左右的情况下,2013年以来先后8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诊疗、手术、护理、床位、中医等服务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2017年,按照门诊10元/人次、住院30元/人次的标准设立药事服务费,全部由医保报销,体现药师技术劳务价值,促进合理用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使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优化,2018年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比达到42.1%,比2011年提高23.7个百分点;药品耗材收入占比为33.2%,比2011年下降26.9个百分点。2018年,约有8.14亿元的药品耗材费用转化为医疗服务收入,为医务人员薪酬改革提供了资金来源。

  3.保衔接,就是做好医保支付、财政补助和薪酬制度改革同步跟进。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确保不增加群众负担。以2011年药品耗材收入为基数,政府每年定补取消药品加成专项资金1126.5万元。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等投入由政府承担。仅2018年,财政就对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直接投入达到5.62亿元,比2011年(1.4亿元)增长3倍,年均增长21.9%。同时,将2012年改革前的公立医院长期债务4.51亿元纳入政府性债务统一管理,本息由政府承担。

  在补偿机制改革的基础上,三明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2013年起,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院长年薪制和医生(技师、临床药师)年薪制。2015年起,将年薪制范围扩大到护理、行政后勤人员,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

  一是根据医疗服务收入核定医院薪酬总量。以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为基数,计算公立医院实际发放的薪酬总量。医疗服务收入、药品耗材收入、检查化验收入的合理比例为5∶3∶2,其中医疗服务收入主要用于薪酬分配,取消加成后药品耗材平进平出,检查化验收入主要用于医院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发展。三明市通过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40%以上,最高的医院达到68.6%。考虑到改革还在逐步深化,目前三明市在具体操作中以医疗服务收入和部分检查化验收入(合计占医疗收入的50%左右)为基数,结合院长考核结果,计算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在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或超过50%之后,将以实际的医疗服务收入作为基数计算医院薪酬总量。

  二是设定目标年薪作为个人薪酬上限。目标年薪是个人薪酬的“天花板”,原则上实际发放年薪不能超过目标年薪。在获得国家和省级学术奖励、评先评优等情况下,允许突破最高年薪,突破部分由院长奖励基金发放。2013年,按照三明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5倍、3.75倍、5倍、6.25倍,分别设定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目标年薪,自2016年起每年进行调整。2017年,住院医师目标年薪为10万元,主治医师15万元,副主任医师20万元,主任医师25万元;住院医师实际发放年薪为9.2万元,主治医师13.5万元,副主任医师18.9万元,主任医师25.5万元,约1/3的人员能够达到目标年薪水平。护理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目标年薪不超过医生的70%和50%。

  三是按照“工分制”进行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将医院职工分为医生(技师)、护理(药剂)人员、行政后勤人员3类,借鉴点数法等国际经验,根据职务职称、工作量、工作质量、成本控制等要素计算工分,用工分评估各类人员的相对价值,对薪酬总量进行分配。第一步,计算基础工分。按照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计算基础工分,1元折算为1工分。第二步,计算工作量工分。医生团队的工作量工分主要包括门诊和住院:门诊按照每门诊人次住院医师5工分、主治医师7.5工分、副主任医师10工分、主任医师12.5工分的标准和门诊人次数计算工作量工分;住院按照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和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RBRVS)计算病种和诊疗项目的相对价值,全院按照相对价值协商确定各病种和诊疗项目的工分,结合病种数和诊疗项目数计算工作量工分。医技团队、护理团队根据RBRVS,药剂团队按照每张处方平均取药时间、技术含量和处方量,行政后勤团队根据关键业绩指标(KPI)计算工作量工分。第三步,计算奖惩工分。以科室为单位计算奖惩工分,根据科室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值计算成本控制工分,全院讨论确定医疗质量控制、患者满意度、新项目新技术应用等其他奖惩工分标准,根据考核结果计算实际工分。第四步,对各类人员、各类工分进行标准化。通过标准化,使医生(技师)、护理(药剂)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的工分比例达到5∶4∶1,基础工分与工作量、奖惩工分的比例达到35∶65。第五步,医院根据薪酬总量和工分总量计算每个工分的薪酬值,并确定各科室薪酬量。各科室根据工分分配到治疗小组、个人,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工分制”改变了“挣得越多、分得越多”的分配模式,引导医务人员开展更多符合岗位要求、体现技术含量的诊疗活动,在医务人员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机制。

  (二)用医保管理,改革医保管理体制,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

  1.“三保合一”理顺医保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将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类医保经办机构整合成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承担基金管理、药品采购与结算、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行为监管等职能,成为“三医联动”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各县(市)设立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垂直管理的管理部,保证政策统一落实。实行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基金管理、经办服务、信息管理“六统一”;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实现用药目录、诊疗目录、服务标准“三统一”。

  2.“招采合一”发挥医保机构在药品采购中的主导作用。将药品采购职能并入医保管理中心,改革药品采购方式,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提出临床用药需求,由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负责药品采购和费用结算,充分发挥医保作为单一买方管理药品采购和及时支付保障配送的作用,切断了医院与药品供应商之间的资金往来,也解决了医院、药品供应商、医保机构的“三角债”问题。同时,医保管理中心在药品限价采购、配送与结算、价格谈判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实施住院费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方式改革。例如,2018年病组数达796组。在做好医保基金与医院结算的基础上,把病组结算范围扩大到个人自付部分,实行收付费“一口价”。2018年,全市按DRG结算出院病例15.66万份,占比达62.88%,相对节约医疗费用1283.52万元。设立5000万元DRG绩效考核奖励基金,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三)在医疗落脚,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1.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管理精细化水平。实行院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建立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院长选聘机制,由同级医改领导小组聘任,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立一套包括6大类40项的院长考评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年度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由市医改领导小组从医院服务评价、办医方向、平安建设、医院管理、医院发展等方面对院长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院长年薪、医院薪酬总量核定挂钩,促使院长切实履行职责,主动将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加强对医院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抓好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保证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变一人的责任为全院员工的共同责任,调动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医院管理的积极性。

  完善医院内部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党委书记与院长分设。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副职推荐、薪酬分配、经营和财务管理自主权。制定医院章程,以章程为统领,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院规范化管理水平。实行编制备案管理,打破现行公立医院编制管理限制,改编制使用审批制为备案制,合理核定公立医院人员规模,由公立医院自主考录聘用人员,招聘结果报相关部门备案。县级以上医院设立总会计师岗位,由同级财政部门选聘或委派,年薪由当地财政支付,推进全面预算和全成本核算,加强基本建设、设备购置、运行经费监管,提高医院运行效益。

  2.建立县域医共体,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首先,组建县级总医院。整合县域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赋予总医院内部人事、分配、经营和财务管理权限,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实现县域资源共享。建立“一组团、一包干、两确定”机制,即组建总医院,以总医院为单位实行医保基金打包支付,确定将医保基金结余部分纳入医疗服务收入,确定健康促进经费从医疗机构的成本中列支,使总医院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

  其次,激发基层活力。改革基层绩效工资制度,所有人员(含编外人员)的基本薪酬和基础性绩效薪酬由财政核拨;扣除成本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收入,扣除物耗直接成本后剩余纳入薪酬总量;鼓励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所得收入的医务性部分,扣除运行成本后的80%用于发放薪酬。仅2018年,全市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年平均收入达15.74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收入达9.69万元。

  最后,促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以筛查干预为重点,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引导更多医生常下基层、真下基层、爱下基层。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行为促进、科学饮食推广等行动,广泛普及健康知识,让健康知识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进社区,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重病。对已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及后遗症和支气管哮喘等六类患者给予免费提供39种限定的基本药物,设立2000万元慢性病一体化管理绩效考核奖励资金。

  通过9年多的改革实践,三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多方共赢”。一是群众看病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明显下降,2012—2020年年均增长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次均费用由改革前2011年的6553元下降到2020年的5547元。二是医务人员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公立医院在岗职工平均年薪由2011年的4.2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3.52万元,年均增长9.4%,医务人员积极性有效调动。三是医院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由2011年的18.4%提高到2020年的49.1%,药品耗材收入占比由60.1%下降到25.52%,医院收入的“含金量”明显提高。四是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安全运行。医保基金连续9年未出现收不抵支,病人转外就医减少,2020年城镇职工医保患者转外就医住院人次占比下降到6.6%。五是医院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高,重点专科和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增加。医疗质量稳步提升,患者住院总死亡率从2011年的0.46%下降到2020年的0.22%。医院财务运行保持平稳,2014年全市公立医院首次实现全部正结余,2020年结余超过2亿元。

  三、经验启示

  1.维护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根本目标。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坚持公立医院姓“公”的根本属性,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谋划改革、推动发展,在复杂深刻的利益调整中找出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平衡点,把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价改革的重要标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坚持“三医”联动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路径。医疗是根本,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和科学补偿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保是基础,一头连着“需方”,一头连着“供方”,是改革的重要引擎。医药是关键,药品耗材虚高价格降不下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就没有空间,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也就没有来源。必须加强“三医”的统筹协调,抓住“窗口期”,打出组合拳,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3.体制机制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要义。改革医保管理体系,成立医保局和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把改革最核心的药品、价格、医保三个要素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来操作,使各方利益在一个框架下平衡,最大限度减少部门间权责不清、管理上相互脱节的问题,这是三明医改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聚焦医疗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医院管理、服务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旧机制,建立新机制,释放公立医院活力。

  4.持续不断完善政策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方法。坚定改革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调整完善政策,形成系统改革、整体改革的格局。一方面纵向到底,不断将看得准的改革措施向深入推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挫折保持改革定力,不打退堂鼓,不走回头路;另一方面横向到边,从公立医院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再到接续性医疗、医养结合,不断完善医疗、医保、医药相关政策,引领公立医院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以上即为《【遴选高频考点】健康中国》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关键词:遴选高频考点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

遴选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关注微信公众号号

橙橙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