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遴选高频考点

【遴选高频考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编:  来源:  日期:2021-08-30 阅读次数:

【遴选高频考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链接

  近日,人民日报对“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进行报道,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问题,为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有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命题预测

  1.结合给定材料,请你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00字)。

  2.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概述H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撰写一篇信息稿(400字)。

  3.结合给定材料,你认为在“十四五”时期,如何才能更好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400字)。

  4.近期,Q市开展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系列活动,请你结合给定材料,将Q市开展活动情况形成一篇工作简报(600字)。

  5.S省决定召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假如你是省委办公厅工作人员,请你起草一篇省委书记的讲话要点(1000字)。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工作实际,围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1000-1200字)。

  三、理论精析

  ★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

  ★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存在问题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二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不够,需要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支持不够,还未全面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主要原则

  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三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四是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五是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对策措施

  一是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二是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三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

  四是滋养文艺创作。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科学编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大力加强文艺评论,改革完善文艺评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评论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五是融入生产生活。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

  六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加强革命文物工作,做好革命遗址、遗迹、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与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相结合。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加强港澳台中华文化普及和交流,鼓励港澳台艺术家参与国家在海外举办的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七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推进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加强中国出版物国际推广与传播,扶持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通过华侨华人、文化体育名人、各方面出境人员,依托我国驻外机构、中资企业、与我友好合作机构和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四、素材积累

  大作文框架: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挖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源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治理体系,提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借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动力。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要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正确导向。

  坚持科学态度。

  坚持融会贯通。

  坚持双管齐下。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住精神根脉。

  赋予时代内涵。

  创新表达形式。

  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坚定文化自信,激活历史文化基因。

  创新演绎形式,熔传统现代于一炉。

  引导全民参与,掀起传统文化热潮。
 

  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新途径

  完善内容资源。

  加强学术交流。

  鼓励民间力量。

  发展文化业态。

  拓展线上平台。

  寻求认同共鸣。

  讲话提纲框架:

  在全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深刻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二、着力提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要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二要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三要正确处理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

  三、准确把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重点

  一要加强理论研究阐释。

  二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三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四要丰富拓展传播路径。

  五要加强文化交流借鉴。

  四、着力推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落地落实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

  二要完善政策保障。

  三要营造良好氛围。
 

  五、范文赏析

  大作文: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沉淀凝结为中华传统价值观,我们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挖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要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爱家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治理体系,提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借鉴。凝聚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了中国古代关于治国理政方面的无数宝贵经验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要坚持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先贤资政的成功经验,总结前人治国的经验教训,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迪。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家底,是中国发展和崛起的坚强基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影响。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支撑。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和魂。我们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为稳步迈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要做到“四个坚持”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我们把握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不断把凝聚在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升腾为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持正确导向。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不能另立炉灶,脱离轨道,迷失方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坚持科学态度。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秉持客观、科学、敬畏的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和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坚持融会贯通。要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讲透彻。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田之中。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问题,为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双管齐下。坚持一手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一手抓媒体传播,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通过各种形式提供优秀精神文化食粮,提高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不断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要把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切实提高这项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守住精神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赋予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又如,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要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先贤智慧为当代中国提供动力、“注入营养”。

  信息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敬业精神

  近年来,濮阳市把倡导敬业精神作为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注重抓好结合融入,充分激发敬业文化的时代活力,提振全社会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气神。

  融入市民教育。采取文化涵育、舆论引导、文艺熏陶等措施,不断强化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业理念。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大学》《论语》《中庸》等中华道德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在全社会兴起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使广大群众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

  融入道德建设。高度重视舆论引导,让敬业理念贯穿到形势政策宣传、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宣传等方面,真正走进大街小巷、千家万户。在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注重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的选树,引导人们将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相联接、相融合,更加主动的履行自身职责。

  融入生产生活。强化实践养成,注重把践行敬业精神贯穿于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敬业堂”,将其作为敬业培训的主要场所。在各行业中开展“大工匠”评比活动,使那些具有工艺专长、掌握高超技能、体现领军作用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技术工人代表脱颖而出。

  融入考核评价。把敬业评价与当地赶超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将敬业评价结果作为表彰奖励、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以评价促工作、助发展,在全社会营造敬业者光荣、敬业者受人尊敬的浓厚氛围。

  汇报发言:讯

  做好“结合”文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为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一个没有骨气、底气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骨气、底气之源。当前,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现代社会科学视野下重新进行诠释与挖掘,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升华到新境界。二是创造性地将传统人文理念、人文思想、人文主张、人文追求进行现代社会科学化总结与提炼,最大限度发挥其现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三是用富有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文化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和中华文化的主体。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在新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寻求广阔空间。一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融合,为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及时把握发展机遇、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传统文化智慧。二是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中国外部发展环境。在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世界多元发展环境中,充分利用包容和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为中国提供增强合作、化解分歧、赢得良好外部环境的方法路径。三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为维护社会良知、弘扬人文精神、助力大众品格培育和精神修养、构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注重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守住民族文化之根、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一是涵养深厚的文化自信,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须坚决避免“去中国化”、毁古搬洋、以西为尊、崇洋媚外,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东方、惠及世界。二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强化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把继承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三是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用好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深化政府间文化交流、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与海外青少年文化交流,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浪潮中游弋,使当代中国形象在全世界更加闪亮。

  座谈发言:

  传统文化修身理论与共产党人“改造主观世界”

  重视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够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强调“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按照党章严格要求自己之外,还应借鉴传统文化的修身理论。

  首先,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意识和家国情怀,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理想信仰是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应当志存高远、心系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家国情怀,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自己理想的人生发展轨迹,倡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古人先贤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高远志向,我们应好好学习,从而逐渐树立“为人类谋幸福”、“为天下开太平”的远大志向。

  其次,借鉴传统文化中“慎独慎微”思想,努力克服“两面人”现象。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慎独”“慎微”,要求“君子必慎其独也。”在“慎独慎微”思想鞭策下,很多古人先贤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表率,强调表里如一,倡导“一日三省吾身”。目前党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两面人”现象比较严重,其突出表现是“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很会伪装,喜欢表演作秀,表里不一、欺上瞒下,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克服、远离“两面人”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第三,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官德修养箴言,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在传统文化修身理论中,官德修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古代先贤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为官箴言”。如:吕祖谦提出“为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张鼐劝诫“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袁了凡认为“能为地方兴利除害,使百姓永受实惠,算千功”等。这对于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都是很好的参考,值得借鉴。

  正因为传统文化的修身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因此,共产党人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时候,应广泛借鉴传统文化的修身理论,努力做到内外一致,知行合一,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合格乃至模范的共产党员。

  新闻稿:

  山东曲阜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要论述暨“儒家思想与文化强国建设”座谈会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并在孔子研究院发表重要讲话七周年之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暨“儒家思想与文化强国建设”座谈会在曲阜举行。

  大家一致认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挖掘和弘扬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

  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山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讲清楚”“两创”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着力加强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等体系建设,带动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泽润齐鲁、引领风尚,努力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贡献山东力量。

以上即为《【遴选高频考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关键词:遴选高频考点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

遴选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关注微信公众号号

橙橙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