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遴选省市考点

【湖北遴选热点】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小编:橙橙老师  来源:遴选公务员考试  日期:2021-09-29 阅读次数:

【湖北遴选热点】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解读

  7月30日,《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2021年6月21日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正式发布。
 

  二、命题预测

  1.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请结合给定材料,谈一下你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重要意义认识(150字)。

  2.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给中部六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省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立足于艰苦奋斗,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请你结合实际,概括湖北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相关举措,对湖北下一步加快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提出对策建议(350字左右)。

  3.近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要求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出台具体落实措施。假如你是省委办公厅工作人员,请你起草一份通知,下发各市州政府及省直各部门,(500字)。

  4.湖北是农业大省,近日我省出台《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请结合湖北实际,围绕“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写一篇策论文,(不少于1000字)。
 

  三、理论原点

  ★基本内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2日发布,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勾勒蓝图。

  意见包括8个部分共25条内容。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明确了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聚焦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出一系列具体务实的举措。第七部分和第八部分分别围绕“完善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和“认真抓好组织实施”,明确了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

  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意见,到2025年,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投入产出效益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中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投入产出效益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普遍建立。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统筹应对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到2035年,中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核心内容

  “五个坚持”

  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

  坚持共享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坚持开放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

  ★具体举措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投入产出效益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普遍建立。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统筹应对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到2035年,中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在京广沿线建设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京九沿线建设南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大湛沿线建设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打造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基地)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促进河南食品轻纺、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属、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加快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四)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推进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湖北荆州、赣南、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重点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方式,支持与其他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依托园区搭建产业转移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及区域产业合作,推动产业转移精准对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前提下,适当增加中部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创新跨区域制造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建立跨区域经济统计分成制度。

  (五)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将长板进一步拉长,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尖端技术差距,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探索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模式,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选择武汉等有条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武汉信息光电子、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洛阳农机装备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培育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联合区域创新资源,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中试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中试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多鼓励原创技术创新,依托现有国家和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建设中部地区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有条件地区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第五代移动通信应用。积极发展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推动生活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加快郑州、长沙、太原、宜昌、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增加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产品,支持山西与现有期货交易所合作开展能源商品期现结合交易。推进江西省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三、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

  (七)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支持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支持河南、山西深度参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支持湖北、湖南、江西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郑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培育发展南昌都市圈。加快武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强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洛阳、襄阳、阜阳、赣州、衡阳、大同等区域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发展。发展一批特色小镇,补齐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有条件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和水利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引江济淮、长江和淮河干流治理、鄂北水资源配置、江西花桥水库、湖南椒花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九)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网络化建设,推进基于数字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系统化全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功能。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建设完整居住社区,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

  (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支持河南等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巩固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支持发展高效旱作农业。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发展油料、生猪、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生产,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十一)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围绕对话交流、重大事项协商、规划衔接,建立健全中部地区省际合作机制。加快落实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中部六省省际交界地区以及与东部、西部其他省份交界地区合作,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深化大别山、武陵山等区域旅游与经济协作。加强流域上下游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充分发挥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作用,建立淮河、汉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有序转移、优化升级。加快重要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地区融合发展,推动长株潭跨湘江、南昌跨赣江、太原跨汾河、荆州和芜湖等跨长江发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

  (十二)共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全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严格取用水管理。继续深化做实河长制湖长制。强化长江岸线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保护自然岸线和水域生态环境,加强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保护和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保护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快解决中小河流、病险水库、重要蓄滞洪区和山洪灾害等防汛薄弱环节,增强城乡防洪能力。以河道生态整治和河道外两岸造林绿化为重点,建设淮河、汉江、湘江、赣江、汾河等河流生态廊道。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推进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国土绿化行动,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推行林长制,大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

  (十三)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共同解决区域环境突出问题。以城市群、都市圈为重点,协同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全面治理面源扬尘污染。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点,推动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等标准体系,建立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体系,推动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广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实施粮食主产区永久基本农田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实施矿山修复重点工程、尾矿库污染治理工程,推动矿业绿色发展。严格防控港口船舶污染。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强化噪声源头防控和监督管理,提高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十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支持新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支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小水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山西煤层气、鄂西页岩气开发转化,加快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托规范的公共资源和产权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的电价机制。支持许昌、铜陵、瑞金等地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五、坚持开放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

  (十五)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全面开工呼南纵向高速铁路通道中部段,加快沿江、厦渝横向高速铁路通道中部段建设。实施汉江、湘江、赣江、淮河航道整治工程,研究推进水系沟通工程,形成水运大通道。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建设,继续实施省际高速公路连通工程。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沿江港口铁水联运功能,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加快推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湖北鄂州货运枢纽机场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提升郑州、武汉区域航空枢纽功能,积极推动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枢纽,提高支线机场服务能力。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发展全货机航班,增强中部地区机场连接国际枢纽机场能力。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京广、京九、浩吉、沪昆、陇海-兰新交通干线作用,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等沿海地区及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边境口岸合作,对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十六)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湖南湘江新区、江西赣江新区建成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武汉、南昌、合肥、太原等地建设临空经济区。加快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区域性电子商务枢纽。支持有条件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创建国家级开放口岸,深化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通关合作,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水平。支持有条件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十七)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推进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实现更多事项异地办理。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体系,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六、坚持共享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十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模式,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公共卫生事业稳定投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着力补齐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短板,重点支持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医疗物资储备设施及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传染病医院、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信息互联共享,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引导重点就业群体跨地区就业,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合理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转型发展。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体系,健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推动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随迁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政策。

  (十九)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区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支持中部省份共建共享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建设若干区域医疗中心,鼓励国内外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县级医院与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条件成熟时在中部地区设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分中心,加快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进程。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响中原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井冈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产业,推进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加大对足球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二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平台和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区域应急救援平台和区域保障中心,提高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和调配能力。依托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政府部门业务数据互联共享,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实现社区服务规范化、全覆盖。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强化村级组织自治功能,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全面推进“一区一警、一村一辅警”建设,打造平安社区、平安乡村。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依法解决农村社会矛盾。

  (二十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大别山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罗霄山区、武陵山区等地区,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七、完善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

  (二十二)建立健全支持政策体系。确保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实到位,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促进湖北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中部地区欠发达县(市、区)继续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老工业基地城市继续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并结合实际调整优化实施范围和有关政策内容。对重要改革开放平台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指标倾斜,按照国家统筹、地方分担原则,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跨区域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实行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到中部地区就业创业。允许中央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按有关规定在中部地区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实行专业技术人才落户“零门槛”。

  (二十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中部地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增加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债券分配额度。全面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对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现行规定免征关税。积极培育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支持鼓励类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增强金融普惠性。

  八、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全过程。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工作协同,深化相互合作,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十五)强化协调指导。中央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与中部六省沟通衔接,在规划编制和重大政策制定、项目安排、改革创新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要加强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本意见实施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强化督促和实施效果评估。本意见实施涉及的重要规划、重点政策、重大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四、地方实践

  ★具体活动

  7月30日,《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

  ★领导要求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对湖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

  “建成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战略定位,是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在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之年,此次全会进一步重点谋划部署“什么是支点、怎样建支点”这个事关湖北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的具体化和行动化,是对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部署的深化和细化,是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建成支点”指向的是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增强战略牵引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区域辐射能力,全面发挥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支撑、服务、链接、引领作用,全面筑牢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聚焦“建成支点”,全会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内陆开放新高地、中部省域治理样板区。在主要目标、具体路径和举措等方面,《实施意见》都作出了明确部署和安排。我们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省委既定部署与“建成支点”的实践要求贯通起来,整体把握、一体落实、持续推进,在加快支点建设上取得更明显成效,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争取更大作为。

  紧密结合湖北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夯实科技强省建设的“四梁八柱”,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湖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要在增强政治责任感、提升精神状态、真抓实干上作出更大努力,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为湖北的今天尽心尽责、奋力打拼,为湖北的明天夯基垒台、赋能添彩。

  ★对策措施

  “十四五”末初步建成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湖北将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构建三大产业梯队,努力在“十四五”末初步建成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我省将着力构建三大产业梯队,打造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5000亿级优势产业和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即着力推动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及能源、现代农产品加工、以“光芯屏端网”为重点的电子信息、大健康等5个产业迈向万亿级;加快推动高端装备、绿色建材、低碳冶金、现代纺织、先进材料、节能环保等10个产业跨过5000亿级;培育壮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北斗及应用、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数控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专用设备、智能家电、安全应急,以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光通信及激光、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创意、电子信息材料等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

  实施“四项工程”,提升湖北先进制造业,力争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总规模突破2.6万亿元,保持中部省份第一,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锚定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定位,我省将重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产业链提升工程、技改提能工程和数字经济跃升工程等“四项工程”。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方面,我省将聚焦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工业基础软件(“五基”)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弱项,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对共性技术和关键产品组织攻关突破。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各方优势资源共建公共服务平台,协同提升行业“五基”保障能力。

  加快打造交通市场“两大枢纽”。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祖国立交桥”。按照“增密、互通、提质”要求,统筹推进铁、水、公、空、管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建设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打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强大市场枢纽。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独特优势,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打造全国商贸物流中心和消费中心。深化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法律、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商务服务基地,尤其是加快建成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推进内陆高水平开放。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交汇的优势,畅通长江黄金水道,构建四通八达、外向型的国际大通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湖北自贸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一批高水平开放平台。

  发力建设“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围绕生态强省建设,深化长江大保护相关整治工作、深化长江经济带安全格局构建工作、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擦亮湖北生态名片。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心,深化打好生态环境攻坚战。以降碳为总抓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全面转型。抓紧制定全省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并付诸实施,倒逼经济结构、能源机构、交通运输机构不断优化升级。
 

  五、素材积累

  加速构建区域发展格局

  在“拼”字上鼓干劲,发展开新局。

  在“一”字上下功夫,拓宽新空间。

  在“破”字上发狠劲,让要素自由流动。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以打造全国发展重要支撑为发展目标。

  以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升为发展基调。

  以多措并举互融互通为发展重点。
 

  贯彻落实意见共推高质量发展

  聚力创新协力,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强化要素流通,打造省际绿色发展示范区。

  加快交通互联,共同打造都市圈的快速通道。

  坚持开放对标,全面深化各地区交流合作。

  实现绿色共建,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开新局

  发挥纽带作用 增强内外联动辐射效应。

  产业均衡增长 科技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突出资源优势 在产业链现代化上发力。
 

  理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意义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

  中部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内陆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条件。

  中部高质量发展是支撑我国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
 

  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顺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重要决策部署。

  形成中部各省高质量发展竞合效应。

  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新的增长点。
 

  六、范文赏析

  范文1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湖北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抢占风口,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前列,是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通过立法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有效治理支撑。建议通过省级立法加强顶层设计和供给,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湖北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三年行动纲要、平台经济发展等政策能够滚动实施,落地见效。同时,理顺工作机制,参照贵州、云南、重庆等省市做法,成立省级大数据局或数字经济局等专门机构,加大数字经济统筹推进力度,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

  培育壮大本土互联网龙头企业。以武汉“中国软件特色名城”为依托,以光谷软件园、武汉软件新城和国家网安基地为重要载体,加快建设互联网+、光通信嵌入式软件、地球空间信息、信息安全四大特色软件产业集群。落实“数字经济13条”政策举措,让更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结合互联网企业发展特点,鼓励重点市州制定实施互联网龙头企业专项培育计划,打好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组合拳”。

  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浓厚氛围。推动党政领导干部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学习培训,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抓紧出台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的相关举措,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数字经济标杆示范企业,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鼓励产业界成立相关平台机构,加强专业沟通交流,努力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切实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发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扩大湖北制造业有效投资,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实施“云行荆楚”行动,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实施5G+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一企一策”组建技术支援团队,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咨询活动。发挥国资国企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国有企业围绕湖北数字产业发展布局,采取组建专业化投资平台公司、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在能源、交通、建筑、食品饮料等领域实施一批数字化转型应用示范项目,在民生、智慧城市和政务协同等领域开发一批新兴业务应用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助推湖北数字化转型排头兵。

  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之间的统筹协调,从用地、用能和资金方面加大对新基建的支持。要主动适应5G、工业互联网的投资模式需求,对“新基建”专项资金使用进行合理调整,同时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引进民间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湖北要抢抓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打造新增长点。
 

  范文2

  释放好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加快完善创新机制,聚焦打通“最后一公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适应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近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公布,对湖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提出了要求,释放湖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成为必修课。

  释放好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需要推动法律法规的实施。近些年来,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国家先后制定、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等法律。为推进我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我省先后制定、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办法、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专利条例、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法规。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集中宣传月”等方式,抓好普法宣传和贯彻落实。

  释放好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需要引导科研服务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不顺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现实中,一些专利、论文往往仅被用作评职称的“敲门砖”,而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地方探索构建一体化转移转化平台。如深圳市南山区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集“创造、运营、服务、保护”四位一体全链条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吸引国内外优秀知识产权机构入驻,推动了当地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

  释放好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需要促进科技成果在鄂转化。一是以促进科技成果在鄂转化为重点,建立健全收益激励、本省企业承接转化激励、金融配套激励等激励机制,鼓励科技成果在鄂转化。同时,结合湖北实际,抓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与我省经济深度融合。二是支持我省技术转移机构与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合作,围绕我省产业需求,引进国内外技术成果在鄂落地。三是鼓励企业与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技术成果优先在鄂转化。

  释放好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需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服务能力。一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置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二是加快推进“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建设运营,将其建设成为成果转化、发布与交易的新地标,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转移大平台。三是加快推进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建设,在首批27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认证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社会资源中试潜力,破解中试难题。四是加快培育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以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咨询、评估、撮合服务。同时,加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成果转化市场服务能力。

  释放好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需要突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涉及主体多,运行链条长,利益关系复杂,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识别、确立和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科技成果转化根本上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因此,要加快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深化科技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引导和支持企业重视创新,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真正主体。

  释放好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需要完善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一是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制度。二是丰富科技金融服务产品体系,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合作,积极稳妥开展试点。三是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技术转移早期项目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支持。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坚持提升科技供给、加快成果转化一起抓,实现“钱变纸”“纸变钱”的良性循环。在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中,释放湖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强大支撑。
 

  范文3

  面向新发展格局提升湖北产业发展水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将加快发展产业体系列为其中重要内容。湖北必须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现有基础上扬优势、补短板,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重塑我省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湖北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要立足现有优势,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湖北产业转型升级。

  继续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要依托本地的骨干国有企业,推动我省国有经济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重点打造我省产业链的头部企业、成品企业、平台企业,以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级水平的领军型企业,带动湖北整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深挖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加快推进“光芯屏端网”等先进制造业项目,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谋划实施新一轮技改升级,推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聚力支持协同攻关、融通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我省制造业创新及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支撑。

  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重点发展新基建、大数据、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主动出击,用好中央支持湖北的一揽子优惠政策,加强对创新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新技术、新思维、新商业模式,培育市场新动能,实现产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依托高水平集群打造全产业链。实施强链补链稳链工程,将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作为湖北产业发展的一大重点。依托产业园区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作能力。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应集中政策资源和科研资源合力攻关,力争在生物医药、光电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大数据、智能装备制造等一批“卡脖子”技术上实现突破,增强我省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强化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扶持及培养力度,切实留住人才,把湖北的人才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中部地区崛起提出新任务、新要求,这是湖北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历史机遇。湖北要继续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形成科技、人才、制度等要素协同合作的良好局面,真正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湖北产业水平全面提升。
 

  范文4

  答好中部加快崛起这道关键题

  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板块划分清晰,层次同样分明。无论是人口分布、资源禀赋,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都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面向“十四五”乃至2035年,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各板块、不同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道必答题,其中推动中部加快崛起是道关键题,具有全局意义。

  进入新时代,奋斗新征程。在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之际,区域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既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目标。而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时代同进步,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要把握大势。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比以往更难平衡。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不断转化为软硬实力的提升,各种猜疑、遏制、打压、围堵等问题不断冒出来,给我们和平发展形成战略挤压。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部作为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要找准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更加巩固。这是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战略支点和优势所在,新时代需要围绕这一定位,把这几个“基地”的优势发挥好,同时着眼高质量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要借力发展。无论是作为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还是接受市场最活跃、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带的辐射,中部地区都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好合肥的优势地位,做好协调,相互借力,抱团发展。同时,中部地区要用好作为黄河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等多个国家战略的交汇地带,以及成渝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的辐射区地位,学习合肥主动融入和对接国家战略,做到“左右逢源”。

  新时代,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在此叠加。湖北各级各部门要充分把握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始终保持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为湖北的今天尽心尽责、奋力打拼,为湖北的明天夯基垒台、赋能添彩。

以上即为《【湖北遴选热点】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关键词:湖北遴选热点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

遴选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关注微信公众号号

橙橙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