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遴选省市考点

【贵州遴选热点】基层社会治理

小编:橙橙老师  来源:遴选公务员考试  日期:2021-09-30 阅读次数:

【贵州遴选热点】基层社会治理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链接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充分展现。

  7月11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之“基层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分论坛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论道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和实践路径。
 

  二、命题预测

  1.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概括当前我省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500字)。

  2. 我省拟召开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工作会议,根据给定材料,请你为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写一篇讲话稿(1000字)。

  3.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撰写一篇关于某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800字。

  4.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更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请你围绕“加强基层治理 践行初心使命”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1200字)。

  5.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层治理是否有效,事关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成效,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巩固。请你结合材料,以“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站稳为民服务立场”为主题,写一篇策论文(1200字)。
 

  三、理论原点

  ★基本情况和意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基层,肯定基层防控和治理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专门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出部署。

  在治理的复杂体系中,基层治理是一个重要范畴。一般而言,基层治理是在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的日常公共事务应对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主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有效调处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新方式,基层治理意味着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应对将从简单的管控走向党组织领导下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对此,新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作出了界定。它不仅对基层治理的主要范畴作出了清晰界定,而且指出了基层治理的领导力量。

  从参与主体看,基层治理既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也明确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换言之,基层治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推动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共同参与。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的基础之上。从主要构成看,乡镇(街道)治理、城乡社区治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意见》开宗明义地提出,“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乡镇(街道)体制机制改革、农村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城市街居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转变等等,都是基层治理的重点内容。从应用规范看,正如《意见》提出“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新时代的基层治理注重同步运用法律规范与传统习俗等共生性制度规范,以此促进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基础上,起草形成了《意见》稿。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基层治理工作对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构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基层治理的原因

  从现代国家建构及有效治理的角度来看,重视基层治理是一种理性选择和主动的战略设计。它既是化解矛盾、建构良好秩序的基础,也承担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参照的使命。

  有效的基层治理是化解社会矛盾、建构良好秩序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矛盾风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日渐增多。这些矛盾风险较为集中地反映在城乡基层,成为影响基层稳定、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隐患。如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进而夯实国家治理的根基,是现代国家治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对此,有效的基层治理承载着人们的期待。历史和实践表明,在良性的基层治理中,通过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鼓励群众通过民主协商、协同合作的方式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并尊重其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能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结合,而且能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扩大、问题激化。

  基层治理承担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参照的使命。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基层的反映和体现,既映射出现代国家治理的能力水平,也承担着通过创新探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积累经验的重要使命。对于基层而言,既蕴含创新的动力也饱含创新的空间。一些创新性探索最初由局部地区、局部领域有序试行,在基层由点及面渐次推开。这样能降低风险,缓解全面推开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

  ★基层治理工作重要原则

  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切实提升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宗旨使命、目标任务、路径策略的理解认识上,我们要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原则: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基层治理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二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三是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总结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经验,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四是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负,持续纠治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强服务、促发展,切实提升基层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

  一是优化治理体制。对于基层治理而言,体制优化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在中国,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对此,要着力优化党的领导体制。比如,通过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委会主任、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等等,都是优化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的重要切入口。另一方面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所谓党委领导,就是要从组织设置、活动开展等方面把党的领导摆在首要位置。所谓党政统筹,就是要以系统性思维设置党政机构、调配编制资源、优化职能配置。所谓简约高效,就是可以灵活设置综合性内设机构,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集约化投入到基层治理之中。

  二是提升治理能力。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制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治理能力。一方面提高执行落实能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否则就是“牛栏关猫”不起作用。对此,重点是要给基层配套的“工具箱”,让基层有能力有条件抓落实。比如,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特别是要依法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着力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的“有权的无责,有责的无权”等困境。另一方面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为民服务既是基层治理的根本落脚点,也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最直接标尺。当前,亟需提升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直接面向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同时,还要做好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关爱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随着城镇化发展,乡镇及村居的应急处理能力不容忽视。这意味着要及时补齐乡村的应急处置短板,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特别是要加强乡镇、村居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强化应急状态下对乡镇(街道)人、财、物等支持。

  三是用好治理技术。对于基层治理而言,当前一个无以回避的客观现实是,伴随信息化社会的来临,适应并努力应用智慧智能技术逐渐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比如,在建设规划方面,要将乡镇(街道)、村(社区)统一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智慧信息系统和应用终端建设。另一方面在资源应用领域,要共建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特别是要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原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夯实国家治理根基,现就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二)工作原则。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三)主要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基层政权坚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充分展现。

  二、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

  (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关制度,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日常监督,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二)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深化基层机构改革,统筹党政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编制资源,设置综合性内设机构。除党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县直部门设在乡镇(街道)的机构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要纳入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

  (三)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坚持党建带群建,更好履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统筹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配置,支持群团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

  三、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

  (一)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能力。加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基层政权建设的领导。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依法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和资源。推行乡镇(街道)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优化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设置,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

  (二)增强乡镇(街道)为民服务能力。市、县级政府要规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将直接面向群众、乡镇(街道)能够承接的服务事项依法下放。乡镇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任务,做好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等工作。街道要做好市政市容管理、物业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培育引导等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乡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加快推行市域通办,逐步推行跨区域办理。

  (三)增强乡镇(街道)议事协商能力。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县级党委和政府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确定乡镇(街道)协商重点,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主导开展议事协商,完善座谈会、听证会等协商方式,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探索建立社会公众列席乡镇(街道)有关会议制度。

  (四)增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强化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和相应职权,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等工作。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队伍,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每年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市、县级政府要指导乡镇(街道)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强化应急状态下对乡镇(街道)人、财、物支持。

  (五)增强乡镇(街道)平安建设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发挥其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平台作用。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防范涉黑涉恶长效机制。健全乡镇(街道)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和心理疏导服务机制。

  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制度,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备案制度,加强集体资产管理。规范撤销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条件和程序,合理确定村(社区)规模,不盲目求大。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村民委员会应设妇女和儿童工作等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可增设环境和物业管理等委员会,并做好相关工作。完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履职承诺和述职制度。

  (二)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全面落实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资格联审机制,坚决防止政治上的两面人,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及涉及宗族恶势力等问题人员,非法宗教与邪教的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等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定期开展民主协商。完善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权力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强化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形成监督合力。

  (三)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机制,经常性开展入户走访。加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在应急状态下,由村(社区)“两委”统筹调配本区域各类资源和力量,组织开展应急工作。改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

  (四)优化村(社区)服务格局。市、县级政府要规范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由基层党组织主导整合资源为群众提供服务。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依托其开展就业、养老、医疗、托幼等服务,加强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关爱照护,做好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工作。加强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支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政策,采取项目示范等方式,实施政府购买社区服务,鼓励社区服务机构与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合作。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

  五、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

  (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乡镇(街道)指导村(社区)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健全备案和履行机制,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科学常识、卫生防疫知识、应急知识普及和诚信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遏制各类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三)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大力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互动交流活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六、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

  (一)做好规划建设。市、县级政府要将乡镇(街道)、村(社区)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健全基层智慧治理标准体系,推广智能感知等技术。

  (二)整合数据资源。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共建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根据需要向基层开放使用。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推进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三)拓展应用场景。加快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地政务服务平台向乡镇(街道)延伸,建设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效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

  七、加强组织保障

  (一)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组织领导,完善议事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定期研究基层治理工作,整体谋划城乡社区建设、治理和服务,及时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的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市、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以及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乡镇(街道)要提高抓落实能力。组织、政法、民政等部门要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二)改进基层考核评价。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要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权责事项,并为权责事项以外委托工作提供相应支持。未经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各职能部门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乡镇(街道)、村(社区)承担。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办法,加强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综合考核,严格控制考核总量和频次。统筹规范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清理规范工作台账、报表以及“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出具证明事项、创建示范等项目,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容错纠错工作,保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保障基层治理投入。完善乡镇(街道)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乡镇(街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办公、服务、活动、应急等功能面积标准,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盘活现有资源或新建等方式,支持建设完善基层阵地。

  (四)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要专门制定培养规划,探索建立基层干部分级培训制度,建好用好城乡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和在线培训平台,加强对基层治理人才的培养使用。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严格执行乡镇(街道)干部任期调整、最低服务年限等规定,落实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研究制定加强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市、县级政府要综合考虑服务居民数量等因素制定社区工作者配备标准;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立岗位薪酬制度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社会保险待遇,探索将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等从事社区工作。

  (五)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加快基层治理研究基地和智库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理论研究。以市(地、州、盟)为单位开展基层治理示范工作,加强基层治理平台建设,鼓励基层治理改革创新。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补齐补足社区防控短板,切实巩固社区防控阵地。完善基层治理法律法规,适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

  (六)营造基层治理良好氛围。选树表彰基层治理先进典型,推动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做好基层治理调查统计工作,建立基层治理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组织开展基层治理专题宣传。
 

  四、地方实践

  ★基本情况

  “十三五”以来,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省委、省政府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带领全省各地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符合贵州实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群众需求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攀升,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创新社会治理,大数据大有可为。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将大数据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驱动社会治理升级,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推动政府管理精准化,促进政府服务便捷化,大数据为提高我省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开辟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我省围绕大数据政用、商用、民用等领域,拓展大数据应用场景,推进数字化治理,促进政府服务便捷化,社会管理精准化,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大数据运用融合领域强势推进区域性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开放、数据中心整合、数据资源应用、大数据产业集聚等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着力推进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民生和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建设一个数据汇聚融合平台助力服务民生和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建设一张政务服务网络助力服务民生和基层政务服务便捷化提升,建设一批政府管理决策创新应用助力基层精细化管理服务,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示范助力基层群众高效化生活出行,有效提升了服务民生和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之“基层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分论坛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论道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和实践路径。这次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各方增进共识、深化合作,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将为贵州积累更为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

  ★大数据与基层治理对策

  (一)提升数字政府核心基础建设水平。推行“一云统揽”,推进全省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接入“云上贵州”一朵云,加快提升“云的综合集聚、网的互联互通、台的高效运用”能力,切实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烟囱,实现全省政务数据统一调度管理。提升“一云一网一平台”服务能力,围绕部门共享共用,强化“视频中台”“地图中台”“审批中台”等一批全省统一的“数据中台”建设,实现政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统一调度和管理。围绕特定领域跨部门建设“大应急”“大政法”“大旅游”等一批“大系统”,推动数据跨部门融合应用。提升“一云一网一平台”智能化水平,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运用,建立政府主导联盟链,推广应用身份链和诚信链,实现数据变化实时探知、访问全程留痕、共享有序关联。

  (二)提升数据法治水平。围绕激活政府数据价值,加快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立法进程。围绕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探索数据交易流通立法,促进数据要素安全、市场交易流通合法化。围绕完善大数据法律体系,加快修订完善与现有大数据时代新生事物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适时启动修订信息化条例、信息基础设施条例等。充分发挥作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优势,建立“数字政府”基础设施、运营等标准化体系。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数据库,整合多方数据资源,实现“一个数据库、一套融合系统、一个工作终端”,对数据进行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分级使用、分级授权,破解数据“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问题。省级对社会资料大数据网络安全进行整体规划,平衡处理好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构建安全可控的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

  (三)提升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水平。构建安全可控开发利用环境,打造统一安全可控的开发利用云平台,作为开发利用的统一“入口”和安全“闸口”,面向开发利用者提供一站式、标准化、规模化服务,确保公共数据资源安全、数据开发利用全过程可控。推动重点场景开发利用,以社会需求迫切、关注度高的场景应用为突破口,在交通出行、工程建设、劳动就业等社会治理和服务民生领域打造一批典型案例,培育社会治理和服务民生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数据开发利用管理、模型审定和数据产品审查、审核监督、风险管控、成效评估等全流程管理制度,实现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

  (四)提升民生服务大数据应用水平。围绕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在“数据通”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提升网上政务服务效能。推动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整合接入“贵州政务服务网”一网办理,把办事频率高、群众获得感强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全省通办。聚焦“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和数据共享互认。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接入“云上贵州多彩宝”APP,提升移动端可办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在教育、就业、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部门联动、责任共担、共建共治”全链条、闭环式社会治理机制,推动基层建立健全“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流办理”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形成群众诉求线上线下联动办理、快速办理,解决多头跑、多地跑、反复跑问题。

  (五)提升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水平。依托“一云一网一平台”汇集数据资源,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社区治理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实施政府决策大数据应用示范,构建科学的监测、预警、监控、调度和决策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探索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各市(州)在消防设施、地下管网、水电气抄表等领域打造一批智慧城市和智慧化社区示范项目,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预测型转变。实施政府管理大数据应用示范,促进跨领域、跨平台、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使政府治理行为更加“可视化”,倒逼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六)提升专业人才支撑保障水平。强化招才引智,省级层面出台大数据人才引进保障激励政策,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充分利用省内高校、培训机构、平台运营方等优质资源,培养更多大数据管理运营及技术开发人才,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高校毕业生等主体领办创办大数据企业。建立大数据人才建设机制,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管理的高精尖人才。设立大数据产业人才专项资金和大数据产业创业启动基金,支持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本地重大大数据产业项目研发和系统建设。

  (七)提升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国家新基建战略和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机遇,向国家争取更多支持,尽快解决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和发展盲区。省级同步加大新基建资金投入、政策完善,选择大数据产业发展较快较好的贵阳、遵义、铜仁等地作为省级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加大支持力度,以点带面逐步补齐发展短板、破除限制瓶颈,推动全省大数据提速发展。
 

  五、素材积累

  大作文框架:

  以大数据为依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拓展基层治理内涵,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构建基层治理架构。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治理目标。
 

  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要牢牢把握“三个根本”

  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根本在党的领导。

  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根本在与时俱进。

  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根本在为民初心。
 

  创新基层治理重在治理有效

  基层治理的成效重在创新思维。

  基层治理的成效要在重塑机制。

  基层治理的成效贵在以民为本。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

  基层社会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

  基层社会治理要坚持分类施策。

  基层社会治理要注重总结规律。
 

  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的“四化能力”

  要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的感知智能化。

  要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的过程数据化。

  要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的服务智慧化。

  要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的评价及时化。
 

  六、范文赏析

  大作文:

  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筑牢“中国之治”坚实支撑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丝毫不能放松。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一条是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关制度,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要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重”在服务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不能贯彻好、落实好,事关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评价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的第一标准。要提高基层特别是村(社区)服务能力,优化乡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市政市容管理、物业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培育引导等任务,做好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等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贵”在守正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基层人口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都在发生快速变革,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既要“守正”,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政治本色,又要“创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特别是要跟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深度融合,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群众需要同频共振。要深入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推进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以党建引领、服务人民、守正创新,是大变革时代基层治理方式与时俱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基层治理党建优势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格局,努力探索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适应地区差异、满足人民需求的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扎实提高治理成效,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好基层治理“方程式”

  国家治理,首重落实,要在基层。近年来一直持续的疫情,我们以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和社会动员力,交出了让世卫组织点赞的“抗疫答卷”;但同时,我们也要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解好基层治理“方程式”,把“稳住心”“明权责”“建好制”作为下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头戏”。

  稳住心,推动素质提升。以往,由于待遇、压力等多方面原因,有些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心却不在群众,干工作“留痕不留绩、留迹不留心”,影响了基层队伍的稳定性。随着“互联网+治理”的普及,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采集、事件处置、数据研判越发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经常出现“老办法不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脱节现象,亟需稳住一支爱基层、懂基层、学基层的“生力军”。湖北着眼“减负增效”,在人员力量上做“加法”,提出要建好用好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三支队伍”。但要用好这“三支队伍”,我们还要紧盯“选、育、管、用”各环节,逐渐将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岗位管理、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调整规范志愿服务等,重点解决他们身份、待遇、出路上的尴尬,用政治上的关心、工作上的关爱、待遇上的关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换来他们既“留住人”,更“留住心”,进而全面激发前进动力,主动挖掘自身在服务群众、统筹协调、维护稳定和智慧治理等方面的潜力。

  明权责,推动重心下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街道)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关,对上要归口几十个县(区)直部门,对下要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权小责大任务重”“台账材料一大堆、群众工作难聚焦”让不少基层干部叫苦不迭。为巩固“基层减负年”战果,今年4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再次强调要科学规范“属地管理”,严禁向基层“加压”“甩锅”。为此,我们要用好他山之石,借鉴浙江“四个平台”建设和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经验成果,厘清属地权责,实施清单管理,警惕属地责任泛化、督查过多过频,推动资源、服务、管理等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真正把强加在基层身上“枷锁”打开,把不属于基层的“责任包袱”和“任务摊派”还给上级部门,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把有限的精力聚焦到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等主责主业上来,打造“部门围着基层转、基层围着群众转”的治理新格局。

  建好制,推动协同共治。党建统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要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模式,发挥党组织领导、引领、协调、统筹作用,用好街道“大工委”及联席会议制,建立以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小区”并联、“居委会+业委会+物委会”三联模式,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引导党员、居民、志愿者、物业等多元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打造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群众工作体系,形成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的“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和“社会共治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基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用心、用情、用力,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加快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能。
 

  以大数据为依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来看,大数据不仅是一种物态,更是一种应用;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正在成为全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支撑,这将会改变以往依靠经验分析判断事物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大数据治理模式,全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拓展基层治理内涵。基层社会治理涵盖地方治理、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涉及人口、环境、资源、民生等种类繁多的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是保障基层治理结构合理化和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宝贵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绝不仅仅是人口、环境或资源等要素的简单叠加,而应通过利益的协调与整合来实现基层有效治理,通过分析研判、深入调查和科学决策,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支撑来看,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会凭空到来,不会自然而然实现,总是要依赖于某种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通常是在基层治理变革中涌现出来的现代技术力量。以大数据驱动基层治理,可最大限度地缩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背景下的“数字鸿沟”,使得基层治理结构趋于扁平化,从而加快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使之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相适应。

  重塑基层治理体系。大数据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信息获取能力空前增强,拥有对海量基层大数据的占有、分析、处理的主导权,有助于以此为基本参数和坐标进行基层治理体系的构建,运用大数据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合作共治。推动基层治理方式的系统性重构和创新性变革,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推动基层治理实践中,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一步规范相关数据资源的采集、储存、传输、处理的程序和方法,制定相应的规则及标准,努力搭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运用、安全可靠的“多元共治”大数据信息平台,更加主动地谋划和引领科技手段的应用,从现代技术支撑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确保基层治理大数据建设和应用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基层治理体系协调发展。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在未来的基层治理中,大数据思维将引领不确定性环境下基层治理模式的新发展。大数据思维要求基层治理模式体现出基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系统思维、基于信息化治理的大数据思维和基于科学研判的前瞻思维,能够依托大数据管理和区块链技术,通过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从海量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收入消费等数据终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继而在多个主体之间实现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通过建构基于大数据系统“多元共治”的“合作”“共享”机制,统筹开展复合型基层大数据管理特征库和分析模型建设、验证和推广,在基层大数据治理实践中整合优化各类信息资源,形成互信、互助、互担的整体数据链,进行滚动跟踪预测,实施高效、专业、精准保障,以信息化治理模式创新助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未来基层治理,在大量的数据分析下,通过对海量数据信息交换、共享、使用等一系列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强化科技手段运用,进一步科学评估基层治理效能,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基层治理方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与功能聚合。无论是基层治理改革,还是多元共建、信息共享、数据协同,在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的综治大数据支撑下,都能够摒弃以往依靠经验的惯性操作而带来的问题,去除不必要的重复流程,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精准研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将为基层治理变革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采集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实时分析出动态状况和需求,使得基层社会治理在质量、效率、精度上实现较大进步。

  “十四五”时期,要在拓展内涵、重塑体系、创新模式、提升效能上下更大功夫。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以最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入手,把提升基层治理作为抓基层、抓基础工作的长远之举、固本之举,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与融合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发展。
 

  以数字化助力高效能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从信息时代智能互联大背景出发,技术革新给基层治理创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大数据识别、网上医疗和线上教学等新技术,推动基层社区成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在放管服改革中,基层政府部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见面审批”服务、“一次办妥”等改革创新举措,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营商环境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充分利用智能互联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有助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实现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惠民生等治理目标。对此,我们不妨从集成管理、智能应用、党建引领等方面着手推进数字化高效能基层治理。

  建设“数据+应用”集成管理平台。基层治理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家底”,熟悉掌握辖区内空间地理信息、人口信息、法人信息等基础治理数据。基层政府可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数据共享,也可发挥基层的优势,利用人口普查、网格巡查等机会自建治理基础数据库。同时,建设基层政务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跨业务、跨平台的信息开放接口,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政务应用集成管理中心,为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精准化奠定数据和平台基础。

  构建“互联网+”基层治理智能应用体系。“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服务”等智能应用体系的构建,需要厘清协同治理权责关系,打破基层治理系统内的数据壁垒,形成制度、主体、行动、技术互相促进的基层治理格局。在整体目标上,就是要围绕满足城乡居民的期盼,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运用智能互联技术推动基层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精准化、智能化、精细化供给,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党建全面引领的基层治理格局。基层治理事项涵盖方方面面,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围绕基层党建增强基层数字化、信息化治理能力。应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确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纵向组织机制,在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强化党建的引领嵌入。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居民服务相融合,持续探索完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治理新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的目标,归根到底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数字化助力高效能基层治理,必须增强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由基层治理的因应式创新转向主动式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互联技术,持续推进以社区治理体制为重点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就一定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上即为《【贵州遴选热点】基层社会治理》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关键词:贵州遴选热点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

遴选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关注微信公众号号

橙橙老师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