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5016898

遴选公选考试网

遴选高频考点

【遴选高频考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小编:  来源:  日期:2021-07-24 阅读次数:

【遴选高频考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遴选公选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遴选公选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lxgwyks),微信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遴选考试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一、热点链接

6月22日,李**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十四五”时期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大激发市场活力促发展、扩就业、惠民生;确定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措施,推动外贸升级,培育竞争新优势。

二、命题预测

1.近年来A省大力推进双创,催生了大量市场主体,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请结合材料,概括总结A省在双创方面的经验(500字)。

2.推动双创,就要营造更优的发展生态,概括A省双创发展生态存在的问题(400字)。

3.请结合材料,对A省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提出建议,供领导参阅(600字)。

4.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A省要召开一次创业创新政策宣讲会,请你撰写一篇宣讲会通知(500字)。

5.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引擎,对于激发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请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一篇策论文(1000字)。

三、理论精析

★重要意义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市场新生力量,促进了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效提高了创新效率、缩短了创新路径,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

★基本原则

创新为本、高端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实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坚持质量效率并重,引导创新创业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坚持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增强产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改革先行、精准施策。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动力,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向新趋势、新特征、新需求,主动作为,针对重点领域、典型区域、关键群体的特点精准发力,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管理、分配和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为新动能的成长打开更大空间。

人才优先、主体联动。以人才支撑为第一要素,改革人才引进、激励、发展和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潜能,鼓励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才、农民工、退役士兵等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群体更多投身创新创业。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创客等主体协同,促进大中小微企业优势互补,推动城镇与农村创新创业同步发展,形成创新创业多元主体合力汇聚、活力迸发的良性格局。

市场主导、资源聚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以市场化机制促进多元化供给与多样化需求更好对接,实现优化配置。

价值创造、共享发展。以价值创造为本质内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业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成为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创新创业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对策措施

“十四五”时期要纵深推进双创,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一是坚持创业带动就业。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深度调整、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市场灵活性增强等新形势,进一步推进双创,培育更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经营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创业就业,增强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二是营造更优双创发展生态。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不合理障碍,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产业链中占主导地位的“链主”企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开放市场、创新、资金等要素资源,建设集研发、孵化、投资等于一体的创业创新培育中心,促进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强化公正监管,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三是强化创业创新政策激励。落实好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等政策。拓展双创融资渠道,加大普惠金融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华创业,支持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向国际化发展。

四、素材积累

大作文框架:

增强热力活力 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要“植树育林”,让市场“青山”更绿意葱茏。

要“锄草护苗”,营造更加优质双创发展生态。

要“浇水施肥”,强化创业创新政策激励作用。

双创活力激发澎湃发展动力

“双创”激活区域发展动能,催生发展新活力。

“双创”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新空间。

“双创”支撑科技发展平台,助力科技新飞跃。

“双创”,展现中国“创新气质”

共享“双创”红利,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引擎。

提高“双创”能力,让创新驱动更加铿锵有力。

打造“双创”生态,为创业创新免除后顾之忧。

让“双创”不断澎湃出发展活力

要强化政府服务。

要优化市场环境。

要提高双创能力。

调研报告框架:

关于河源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调研报告

一、河源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情况

(一)政策支持,创业创新环境逐步优化。

(二)筑巢引凤,创业创新平台初具规模。

(三)集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四)完善链条,创新金融体系逐渐构建。

(五)简政放权,创业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二、河源市创业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二)体制机制阻碍仍在。

(三)创业成本居高不下。

(四)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营造浓厚氛围。

(二)细化落实政策,激发双创活力。

(三)拓宽融资模式,加大工作支持。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讲话稿框架:

在全区科技创新、人才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议上的讲话

一、关于科技创新工作

一要围绕发展提质增效,进一步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四是加快提升服务业科技水平。

二要围绕强化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二是加强政产学研联合。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三要围绕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关于人才工作

一要围绕工业强区,增强“聚才”能力。

一是引进人才要和转型发展相结合。

二是引进人才要和企业转型相结合。

三是引进人才要和招商引资相结合。

二要突出企业家培养,提升“育才”能力。

三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用才”效能。

三、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一要注重主体培育,全面释放双创潜能。

一是培育重点创业群体。

二是加快规模企业转型。

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创新。

二要强化平台支撑,全力构建众创空间。

一是推进新型孵化器建设。

二是因地制宜打造专业平台。

三是积极拓宽投融资平台。

三要优化政府服务,全面提升双创环境。

一是强化简政放权。

二是提升服务效能。

三是加强政策落实。

意见框架: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

(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

(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二、总体思路

(一)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

(二)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

(三)坚持政策协同,实现落地生根。

(四)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

(一)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三)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

(四)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

四、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

(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

(六)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

(七)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

五、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

(八)优化资本市场。

(九)创新银行支持方式。

(十)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

六、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

(十一)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

(十二)拓宽创业投资资金供给渠道。

(十三)发展国有资本创业投资。

(十四)推动创业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

七、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

(十五)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

(十六)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

(十七)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

(十八)研究探索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

八、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增强支撑作用

(十九)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

(二十)用好创业创新技术平台。

(二十一)发展创业创新区域平台。

九、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

(二十二)支持科研人员创业。

(二十三)支持大学生创业。

(二十四)支持境外人才来华创业。

十、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二十五)支持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

(二十六)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

(二十七)完善基层创业支撑服务。

十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

(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加强政策协调联动。

(三十)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督查。

五、范文赏析

大作文:

增强热力活力 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引擎,对于激发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着眼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深化“放管服”等重点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春潮涌动,勃然而兴,成为经济增长的澎湃动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国内经济恢复尚不均衡,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面临不少困难;社会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仅今年高校毕业生就达909万人;创新创业者对于公平竞争、权益保护、营商便利等还存在许多诉求。“十四五”时期,坚持问题导向,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发展之需,也是市场之盼。一方面,要厚植双创土壤,壮大双创主体规模,让双创更有热力;另一方面,还要优化营商环境,让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现,让双创更具活力。因此,向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要“植树育林”,让市场“青山”更绿意葱茏。留得青山,才有未来。要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培育更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经营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创业就业,增进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吸纳就业的能力。

要“锄草护苗”,营造更加优质双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既要催生和保护市场主体,保证“留得青山”,又要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保“青山常在”。这就需要我们聚焦市场堵点痛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不合理障碍,力行简政之道,进一步“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

要“浇水施肥”,强化创业创新政策激励作用。要真心实意暖企惠企,落实好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等政策;要实实在在助企帮企,拓展双创融资渠道,加大普惠金融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持续加大对双创的支持力度。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我们相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推进的有力步伐中,双创空间会不断拓展,发展新动能将加速汇聚,我国经济也将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焕发出蓬勃生机。

“双创”,展现中国“创新气质”

创业成就梦想,创新引领未来。从历史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一个地域,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发展好,其创新力、创造力是最关键的因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改善民生都离不开创新能力与创业水平。这些年我国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旨在以“双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力与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

共享“双创”红利,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引擎。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新活力、新动力,不仅可以促使各种要素公平、自由进行配置,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引擎。这些年,全国各地厚植“双创”文化氛围,进一步释放全民创新创业潜能,为发展新经济、壮大新动能创造良好条件,构建起了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的生动格局。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新阶段,要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昂扬态势,就必须进一步发挥“双创”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各地务必要继续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真正释放“双创”潜力,共享“双创”红利,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引擎、注入澎湃动力。

提高“双创”能力,让创新驱动更加铿锵有力。创业创新是国家赢得未来的基础和关键。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的有效载体。当前,我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个关键时刻要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就必须让创新驱动更加铿锵有力。对此,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驱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又要积极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以改革提高“双创”能力,为全民创业创新开辟更加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推动创业创新成果转化,共同谱写“双创”发展新篇章。

打造“双创”生态,为创业创新免除后顾之忧。大力推动“双创”上水平,有利于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发挥“双创”支撑就业的重要作用,满足更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充满生机的“双创”服务系统,重点聚焦资本、人才等核心要素。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为“创客”投身创业创新免除后顾之忧,提供不竭动力。

“双创”,展现中国“创新气质”。抓“双创”就是抓发展,谋“双创”就是谋未来。正因为此,我们必须务实有效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着力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为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让“双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让“双创”不断澎湃出发展活力

李**总理曾指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自双创提出六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双创活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今天已成为一股汹涌潮流。

双创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彰显的是亿万人民勤劳实干、勇于创新的精神。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对中国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十三五”收官,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与考验,但在疫情、洪水等灾情影响下,经济发展却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正增长的国家,其中,全国人民高涨的双创激情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要让双创不断澎湃出发展的活力,还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引导。

要强化政府服务。双创活动是党中央、国务院的积极倡导,是新时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支持和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创业创新,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要从民族复兴、实现我党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的高度看待全民创业创新,尊重群众的主创精神,当好他们的服务保障者,确保全社会的双创热情蓬勃向上。

要优化市场环境。双创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双创,催生了量大面广的市场主体,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特别在今年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冲击下,我国经济能够稳住基本盘、较快实现恢复性增长,新增市场主体、初创企业大幅增长,实践证明,各级政府深化“放管服”等改革,在优化市场环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当成为进一步推行双创活的举措,坚持落实好。

要提高双创能力。双创需要环境好,还需能力强。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复杂严峻的环境,又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李**指出,下一步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实现全年正增长,还是要在保住上亿市场主体的基础上,让他们进一步活跃起来,这样增长才有支撑。这方面双创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落实好规模性纾困政策,加大对广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双创主体的帮扶。换句话说,就是要搭建更多双创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双创主体提高双创能力,让双创更有活力。

创业创新是国家赢得未来的基础和关键。要尽心支持每一次创业,悉心呵护每一个创新,使更多创意在碰撞中结出成果、让更多创客靠奋斗人生出彩,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勇于创业、善于创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定决心,也是对全国双创活动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牢记并落实好,让双创不断澎湃出发展活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调研报告:

关于河源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调研报告

为掌握了解我市当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情况,找准创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国家统计局河源调查队牵头,市委政研室、市经信局、市人社局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到创业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中心等单位和企业以及市直相关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经调研组综合研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市进一步做好双创工作提供参考。

一、河源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情况

(一)政策支持,创业创新环境逐步优化。河源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广东省《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等国家和省颁布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同时,重点抓好创新驱动系列政策文件的配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实施意见》《河源市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河源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河源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通过45 条政策措施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生态三方面入手,涵盖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准备金、科技创新券、自主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专业镇协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服务业、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创新人才集聚、科学技术奖、创新大赛、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区域创新协同、民生科技发展等内容,突出科技创新工作的着重点和着力点。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筑巢引凤,创业创新平台初具规模。筑好巢才能引好凤,只有好的创业创新平台才能吸引高尖端人才,才有可能产生连环带动效益。近年来,河源市相继制定了《河源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意见》《河源市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的实施办法》《河源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用地和产权分割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工作,加大对全市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扶持力度,不断升级优化现有孵化器,提高孵化水平,有效助力产业发展。通过平台引才创业的方式,河源市先后建立了河源市创业创新服务中心、河源市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电子商务产业园、河源市绿色产业防控研究院、河源华达创客港、四伙计创动力电商产业园、劲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一系列服务平台。由河源市人民政府、广东工业大学联合共建的河源市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现有孵化场地面积8000m2,可满足60家企业同时进驻,创业苗圃工位50个。研究院孵化器采用“政府扶持、社会参与、高校助推、自愿加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运作模式,为创业初始人员提供政策扶持、项目论证、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开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孵化基地已集聚一批拥有“双自主”的发展趋势良好的创新科技型企业,截止今年5月,入孵企业已达56家,吸纳创业人数98人,直接带动就业185人,提供就业岗位及关联岗位650多个,在孵企业累计申报知识产权数量达141件,已申请43个发明专利,90个实用新型专利,2个外观设计专利。目前,河源市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1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2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登记运营孵化器3家,登记运营众创空间2家。全市在孵企业138家,在孵团队148个, 已形成了以创业服务中心为龙头的孵化器建设体系。

(三)集聚人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河源市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了“扬帆计划”“珠江人才计划”,在新电子、新医药、新能源、现代农业方面引进了一批创新团队和人才团队,其中“扬帆计划”引进创业创新团队项目获得立项支持项目3个,“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业创新团队项目1个。依托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引进了终端技术创新团队;依托广东富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了高端医用敷料的研制及其产业化示范创新团队;依托广东汉能光伏有限公司引进了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封装技术创新团队;依托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了柠檬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近几年来,河源市共有74家企业与59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33个科技企业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了入驻专家教授机制,73名博士或教授成为科技特派员入驻我市24家企业,已形成了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创新团队和人才团队的引进,为河源市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目前高新区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达2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8%。目前,全市认定产学研示范基地(企业)17家、省级技术创新联盟1家、省市级工程中心107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同时,河源市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设立知识产权专项经费80万元,推动创业创新发展。2016年河源市专利申请量2969件,同比增长96.49%,增长率居全省第三,其中发明专利427件,同比增长106.28%;全年专利授权量1294件,同比增长55.53%,其中发明专利52件,同比增长73.33%。2016年河源全市共有185家企业申请专利,合计专利申请受理量1792件,占全市专利申请受理量的60.36%。其中,80家企业申请了发明专利,合计373件,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78.92%。

(四)完善链条,创业创新金融体系逐渐构建。创新科技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创业投资和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创新投入体系。一是出台了《河源市联合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河源市科技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由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了河源市联合科技信贷风险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目前准备金规模已达2800万元,与中行河源分行、工行河源分行、建行河源分行、广发行河源分行四家金融机构签订了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将风险准备金分配至合作银行,按1:10比例放大资金,鼓励合作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含孵化器在孵企业)提供风险准备金增信贷款,充分撬动社会资源,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瓶颈问题。二是建立保证保险和担保基金,进一步支持河源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其中由金融局牵头建立了河源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已到位382万元,其中省级182万元),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担保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由经信部门牵头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设立担保股权投资基金(已到位5100万元,其中省级5000万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三是借鉴深圳南山区科技金融经验做法,建设河源市科技金融在线服务平台,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诚信体系,通过系统评估和动态管理,科学评估和监测信贷企业的诚信。同时推动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报告制度,逐步实现每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一套信用档案,提高科技信贷抗风险能力。四是建立“以小额贷款助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模式,加大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支出力度。2016年河源市城镇新增就业40587人,共为786人支付创业培训补贴203.48万元;为218名创业者给予创业资助111.7万元,为198名创业者支付租金补贴78.6万元;为508人给予创业带动就业补贴331.85万元;为2373人支持创业担保贷款贴息590.69万元;新增创业担保贷款基金300万。

(五)简政放权,创业创新活力持续释放。2014年河源市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推进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大大压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企业登记时间全部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名称登记、备案登记、股权出质登记都能当场办结。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配套的“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免费登记制”等便民措施的施行,进一步简化市场准入手续,通过推行“互联网+工商”登记新模式积极推进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登记模式,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工商登记业务,企业注册便利程度不断提高,为企业、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服务,行政综合审批效能明显提升,全面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数据显示,2016年河源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4543户,同比增长11.35%。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累计登记市场主体136087户,同比增长12.65%。市场主体数量的繁荣显示出改革创新的积极成效和巨大潜力。为鼓励和帮助更多创业创新者,河源市连续多年举办 “赢在河源”大型创业电视励志节目和 “河源市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两项创业活动。创业大赛充分展示了河源人创业的激情活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呈现出参赛人数多、项目领域宽、社会影响大的特点,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是新时期服务创业的新载体和新亮点,成为河源市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创业品牌。2016年“赢在河源”第二季栏目中共有7个创业项目现场与导师和投资机构签约,其中,河源市河绿沉香种植发展有限公司为“龙远生态园项目”投资2.5亿元;头狼资本为“爱客美食研习社项目”、“糕大上手工汤包馆连锁项目”分别投资30万元、15万元;河源市创业创新服务中心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基地,免租金一年,同时帮助项目落实国家创业优惠政策、提供创业培训等服务。

(六)“双创”氛围初成,成效初显。目前,创新驱动发展已成共识,我市“双创”氛围浓厚,各县区“双创”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比如源城区设立创业孵化基地5家;注册登记电商企业424家,从业人员800多人,落实创业金融扶持政策,2016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3笔共1098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资助、租金补贴等各项政策补贴530.63万元,设立工业技改创新扶持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为11家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发放专项资金的贴息或补贴154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建设“互保池”融资平台,区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金,用于互保贷款业务政府增信和风险补偿,目前有14家企业成功获得互保贷款共5665万元。投入4000万元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平台,已与农商行、邮储银行合作,解决企业融资3500万元。紫金县设立创新孵化基地一个,入驻企业12家。财政投入5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筹集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1345万元(其中:省财政345万元,县财政1000万元),已为3家企业贷款共1200万元。和平县设立1家众创空间和1家孵化器,现有15家企业入驻,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1个,规划建筑面积1.6万㎡,县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对工业技改创新项目给予扶持。目前,实施技改企业15家,机器换人企业3家,2家企业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家进入省级培育库。同时,积极做好创业培训服务,落实创业贴息贷款政策。龙川县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开设了5家龙川地方特色馆,建设电商服务中心和电商产业园各1个,共入驻电商企业18家,建设镇村电商服务站130多个。2016年,该县共收发快递318.5万件,电子商务交易额8.6亿元,其中销售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倍。目前,共有电商企业(含网店)260多家,电商创业人员700多人,带动3600多人就业,社会效益显著。河源市创业创新服务中心2016年5月试运行,8月挂牌,面积3000㎡,开业以来,有47家企业入驻,通过扶持科技成果转化、帮助融资2100万元等措施,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带动劳动就业310人。近期将有10家企业孵化成功迁出基地,有100多家企业(或个人)正排队等待进驻。连平县近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水蜜桃达4500吨以上,销售额在6000万元以上,使广大桃农初尝了农村电子商务销售模式的甜头。

二、河源市创业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产业的竞争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自主创新能力是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河源市双创工作中存在“创新不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目前,河源市科技型企业仅有150多家,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截至2016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仅有66家,仅占全省的0.33%。目前河源技术创新中,研发机构建设比例较低,高水平研发机构缺乏,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掌握仍然较少,在核心关键技术上缺乏前瞻部署和长期积累,技术集成能力薄弱,重大成套设备和关键技术仍需要依赖“进口”,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性的创新技术不多。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导致部分企业至今仍较多地集中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上互相竞争。技术创新体系中存在高级别平台少、重建设轻应用、科技资源分散等问题,要实现高企倍增和研发机构倍增目标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体制机制和政策阻碍仍存在,双创氛围不够浓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席卷全国,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创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陆续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免了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效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阻碍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政策针对性不强、操作手续繁琐,政策间相互衔接不够,申请支持门槛偏高,激励力度不够,社会群众对改革红利的感受不明显,加之对政策解读、宣传、推广不够,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影响了政策的落地生根。创业创新准入门槛高或前置条件较多,政策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创业者的身份、资格认证,针对户籍、学历、身份色彩还比较浓厚。各类服务创业创新的载体平台建设缺乏规划,专业特色不突出,建设档次低,培育和进驻企业不多,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政府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补偿机制不足,造成双创的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投入资金不足,造成创业成本居高不下。经费投入是各项扶持政策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但是资金不足成了创业创新的首要阻碍因素。我市用于扶持创业的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省级专项资金安排,市级财政安排的配套资金不多,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创新领域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还处于一种看米下锅的状态,没有明确数字,没有明确用于支持创业创新的资金占财政预算的比例,难以满足创新发展需要。据调查,目前我市人社局主导的市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存在建设资金不足、运营资金短缺、场地规模不够等问题,出现难于适应现实市场需要的情况,需市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创业初期,多数创业者自有资金不足,加上缺少抵押物,银行贷款困难,风险投资难以进入、政府扶持资金又杯水车薪,融资渠道变得非常狭窄,融资方式很单一的现实状况迫使很多企业使用高成本的资金,致使创业成本居高不下。中小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低且总量小,难于应对科技投入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对初创期的中小企业。

(四)经验不足,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业创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初创企业特别是初创的中小微企业,由于人数少,营运收入低,专业分工不清晰等原因,创业者自身素质、创业经验以及吸引高端优秀人才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在现有的员工使用和培养过程中,由于企业发展的前景、管理机制、员工待遇、个人事业发展等问题,也容易造成人才严重流失。目前,河源市科技人员中,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尤其是缺乏高精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河源整体经济发展在全省落后,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造成技术性人才流动频繁,专业技术人才到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发达城市就业意愿较为强烈,导致高层次科技人才难引进、留不住。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转变职能,大力营造双创浓厚氛围。建议政府应当找准定位,加大对大众创业创新的组织、引导和支持职能,进一步理清和市场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删繁就简,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降低准入门槛,破除户籍、学历、身份等限制,降低双创的交易成本,加强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全面清理调整与创业创新相关的认证、评价、收费、评奖事项,采取一站式窗口办理等措施,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构建“互联网+”创业创新网络体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创业创新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建立和完善包括研发设计、科技中介、创业金融、认证检测、信息公示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双创工作的发展环境,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理念,树立正面典型,加强宣传引导,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创业创新,让创业创新深入人心,不断地挖掘创新潜能,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二)细化落实系列政策,激发双创活力。政策供给是创业创新的动力,也是政府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的重要职责。政府部门要履行好创业服务者的角色,聚焦“双创”生力军,建立全面科学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财政、融资政策,并加大政策的精准落实力度,通过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创业者相关税率以及减免创业者的一些杂费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有意愿创业者都能轻松去创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创业者融资支持,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收益权等相关政策来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加强政策的协调,把政策措施落实的重点放在基层,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构建统一开放的政策空间。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度,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让社会监督,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政策落实,增强创业创新的活力。

(三)拓宽融资模式,加大对创业创新工作支持。建议金融机构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点,开发一些结构性、复合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创业者贴息贷款的方式来实现创业者的“众创空间”,有效地获取启动资金。通过采取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等措施,引导担保、金融和综合外贸服务等机构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门机构。建议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股权、仓单、票据等质押贷款规模。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和规范民间融资,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尽快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加快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解决创业者“第一桶金”问题,让有意愿创业者都有资本去创业。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建议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在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开设创业创新类课程,并融入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培训。鼓励建设创业见习、实习基地,切实推动“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课程与职业对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议紧密结合创业创新特点、紧缺人才需求等实际情况,采取面授、远程网络互动等方式组织大学生、农村青年、返乡人员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吸纳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等加入创业师资队伍,组建由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各类名师大师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志愿团队,对创业者分类分阶段进行培养和指导,切实解决创业创新人才短缺、经验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吸引高端人才引领创业创新。

意见:

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市场新生力量,促进了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效提高了创新效率、缩短了创新路径,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为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坚持“融合、协同、共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构建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机制,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的覆盖广度,着力推动创新创业群体更加多元,发挥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领军作用,有效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科技内涵,着力激发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的创造潜能,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有机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促进创新型创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的发展实效,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结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举措,有效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创新为本、高端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实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坚持质量效率并重,引导创新创业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坚持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增强产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改革先行、精准施策。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动力,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向新趋势、新特征、新需求,主动作为,针对重点领域、典型区域、关键群体的特点精准发力,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管理、分配和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为新动能的成长打开更大空间。

——人才优先、主体联动。以人才支撑为第一要素,改革人才引进、激励、发展和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潜能,鼓励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才、农民工、退役士兵等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群体更多投身创新创业。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创客等主体协同,促进大中小微企业优势互补,推动城镇与农村创新创业同步发展,形成创新创业多元主体合力汇聚、活力迸发的良性格局。

——市场主导、资源聚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以市场化机制促进多元化供给与多样化需求更好对接,实现优化配置。

——价值创造、共享发展。以价值创造为本质内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业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成为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创新创业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障碍,保护知识产权,活跃技术交易,提升创业服务能力,优化激励机制,共享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快速协同保护体系,扩大知识产权快速授权、确权、维权覆盖面,加快推进快速保护由单一产业领域向多领域扩展。搭建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于一体,审查确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仲裁调解、司法衔接相联动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发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枢纽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负责)

(二)推动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价值市场化,促进知识产权、基金、证券、保险等新型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依法发挥资产评估的功能作用,简化资产评估备案程序,实现协议定价和挂牌、拍卖定价。促进科技成果、专利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财政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探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率先建立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转化。(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探索将创投孵化器等新型孵化器纳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并享受相应扶持政策。(科技部牵头负责)

(五)推动科研院所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化激励导向,提高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效率。坚持试点先行,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激发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探索仪器设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机制,对于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探索引入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科技部牵头负责)

(七)实施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共享行动,鼓励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开放现有科研设施和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实现共享和转化。(国家发展改革委、中科院、科技部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不断完善金融财税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支持,发展创业投资,优化投入方式,推动破解创新创业企业融资难题。

(八)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合理赋予大型银行县支行信贷业务权限。支持地方性法人银行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在基层区域增设小微支行、社区支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改造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审批效率。(银监会牵头负责)

(九)完善债权、股权等融资服务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稳妥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推广专利权质押等知识产权融资模式,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保证保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风险补偿或保费补贴。持续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机制,稳步扩大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规模。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债提供担保。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政银担、政银保等不同类型的风险补偿机制。(银监会、人民银行、保监会、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证监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改革财政资金、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投入、管理与退出标准和规则,建立完善与其特点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依法依规豁免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有股转持义务。(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适时推广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试点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推动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第三方征信机构完善信用记录,实现创业投资领域信用记录全覆盖。(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一批创业投资子基金。引导和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完善对引导基金的运行监管机制、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基金管理机构的信用信息评价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健全完善创新券、创业券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探索建立创新券、创业券跨区域互通互认机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举措,着力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业态,发展分享经济,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

(十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管理、投入和经费使用方式。高校和科研院所要鼓励科研人员与创业者开展合作和互动交流,建立集群思、汇众智、解难题的众创空间。面向企业和社会创新的难点,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挑战赛,通过众包共议方式,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在战略性领域布局建设若干产业创新中心,整合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网络。依托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符合发展需求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实施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支持大型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推动开展内部创新创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鼓励大型企业全面推进“双创”工作,建设“双创”服务平台与网络,开展各类“双创”活动,推广各类大型企业“双创”典型经验,促进跨界融合和成果转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合理引导预期,创新监管模式,推动构建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和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新就业形态、消费者权益、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建设、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研究完善适应分享经济特点的税收征管措施,研究建立平台企业履职尽责与依法获得责任豁免的联动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税务总局、中央网信办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强化系统性设计,打破制约数字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推进市场化的生产资料分享,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加速数字化转型,引领和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交流与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进一步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分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研究制定“双创”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准确、及时反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进展。(国家统计局牵头负责)

(二十一)加快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和中小企业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支撑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负责)

(二十二)积极落实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政策,加大新供用地保障力度,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引导新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新产业用地监管制度。(国土资源部牵头负责)

(二十三)研究制定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建立健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等支持政策,明确相关招标采购要求,建立示范应用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二十四)充分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重大工程,支持关键领域和瓶颈环节技术改造。(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完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改革分配机制,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健全保障体系,加快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二十五)制定人才签证实施细则,明确外国人申请和取得人才签证的标准条件和办理程序;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简化外国高层次人才办理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证件的程序。开展外国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建立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服务通道。进一步完善外国人才由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转换机制,实现工作许可、签证和居留有机衔接。(国家外专局、公安部、外交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允许外国留学生凭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申请加注“创业”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外国人依法申请注册成为企业的,可凭创办企业注册证明等材料向有关部门申请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外专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吸引更多高素质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继续推进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万侨创新行动”,支持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建立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为华侨华人高层次专业人才和企业家出入境、停居留以及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件提供便利。推动来内地创业的港澳同胞、回国(来华)创业的华侨华人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社会公共服务。继续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绩效考核办法,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员和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可简化招录程序,没有岗位空缺的可申请设置特设岗位,并按相关规定办理人事关系,确定岗位薪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九)实施社团创新创业融合行动,搭建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平台,推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案例,推动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各类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大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加快将现有支持“双创”相关财政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拓展,将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探索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以及农业设施、农机具抵押贷款试点。允许返乡下乡人员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新创业。返乡农民工可在创业地参加各项社会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返乡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按规定将其子女纳入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协调推动机制,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设立“绿色通道”,为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一)各地区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灵活的引才引智政策,采取不改变人才的户籍、人事关系等方式,以用为本,发挥实效,解决关键领域高素质人才稀缺等问题。(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

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推进试点示范,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十二)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程序,强化审查责任,推动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创新创业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三)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将涉企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对内外资企业,在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推动实施一个窗口登记注册和限时办结。推动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推广自主申报。全面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实现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营业执照管理系统,推进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建设和应用。(工商总局牵头负责)

(三十四)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开展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检查,提高监管效能。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工商总局、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五)在有条件的基层政府设立专业化的行政审批机构,实行审批职责、审批事项、审批环节“三个全集中”。(各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六)适时适当放宽教育等行业互联网准入条件,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新兴业态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教育部牵头负责)

(三十七)推进跨省经营企业部分涉税事项全国通办。推进银行卡受理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缴税方式。加强国税、地税联合办税。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银税合作工作机制,加大基层银税合作力度,逐步扩大税务、银行信用信息共享内容。探索通过建立电子平台或在银税双方系统中互设接口等方式,实现银税信息“线上”互动。(税务总局牵头负责)

(三十八)积极有序推进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整合创建一批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研究新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九)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组织实施好“创响中国”系列活动,开展创业投资企业、院士专家、新闻媒体地方行。高质量办好创新创业赛事,推动创新创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意见的各项要求,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切实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勇于探索,主动作为,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劲支撑。

讲话稿:

在全区科技创新、人才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议上的讲话

XX

(XX年XX月XX日)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科技创新、人才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为我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会上,李区长就全区科技创新、人才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作了详细部署,吴书记宣读了表彰决定,几家单位分别作了表态发言,讲的很好,我完全赞同。特别是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王琦局长来给大家传经送宝、指点迷津,希望大家根据王局长的讲话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关于科技创新工作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更取决于科技含量。当前的贾汪,虽然实现了地下经济到地上经济的嬗变,但是并没从根本上破解“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难题。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是加快我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全区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在科技创新工作上,坚持“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的导向,理清思路、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为推动贾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要围绕提质增效,进一步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坚持用科技创新来提高产业层次,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上水平、新型产业上规模,提高我区经济的综合实力。一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积极推动传统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拓展产业面。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发展。钢铁产业向大铸造、型材、合金材等方向延伸;焦化产业向苯系列、焦油、炭黑等下游方向发展;磷化工向三苯基膦、草铵膦、磷化工材料等方向发展。重点推进东兴能源LNG、航宝能源煤气发电、阚山发电污染物超低排放等项目。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是科技创新水平的集中体现,必须结合贾汪实际,以更优惠的政策、更有力的扶持,努力在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上求突破。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着力推进朗欧新医药、中节能分布式光伏电站、南鹰摩配电动车配件以及北玻节能玻璃二期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选育和引进一批农业优良品种,发展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深入推进农业资源开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强力打造“农谷大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苗木花卉、瓜果蔬菜、生态水产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在创建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示范店分店、实施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推广示范新技术成果方面下功夫,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四是加快提升服务业科技水平。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宏康物流、耿集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项目和鹿庄松木家具电子商务项目,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要围绕强化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抓科技、抓创新,政府只是辅助,最根本的是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作为企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加大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要力争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低于2%,只有拥有了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掌握主动。二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各位企业家要充分利用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贾汪分中心、郑州大学贾汪区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心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信息、人才和技术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借梯上楼、跨越发展。争取金彭车业电动乘用车产业研究院、建平化工新型磷材料产业研究院建设成为产学研联合的优秀典范。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努力培育一批制造业名牌、农产品名牌、服务业名牌,增强名牌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作为政府,要当好“绿叶”和“配角”。在制定财税、金融、投资、产业等重大经济政策时,积极吸纳企业意见,提升企业在科技事务方面的“话语权”;要在深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上,确保应减则减、应免尽免,切实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要在支持企业发展上,将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倒逼企业转型转变,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要围绕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一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全面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建立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科技、懂科技、抓科技,要履职尽责,为官有为,满腔热情地为科技人员服务,为科技创新主体服务。科技创新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不仅仅是科技部门的责任,各级各部门都要关心和支持科技创新工作,认真落实机关部门服务企业制度,对全区科技型企业进行包挂,抽调骨干力量,深入企业,加强科技指导,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和省、市对科技创新扶持力度逐年增加,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吃准吃透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多联系、多汇报,谋划大项目,力争取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今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工作十条政策》,主要目的是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以及领导力、服务力等要素,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进一步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要用足用活2000万元科技项目扶持资金和1000万元引导资金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切实发挥各级政策在助推我区科技创新中的实效。要充分发挥1000万元创投基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与省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徐州国盛投资有限公司和各大银行做好对接,扩大我区科技创业投融资份额,推动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三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落实专利申请、管理、保护制度,开展知识产权“护航”行动,加强部门协调、上下联动,集中整治专业市场和商贸街区,支持和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活动,切实维护创新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四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教育引导和科技宣传,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倡导创新精神,努力形成创新创优的浓厚氛围。

三、关于人才工作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区战略,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资源重组”为基,实现人才、资金、信息、物资、行政等创新要素的汇集,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品质重塑”为魂,在人才数量、质量上做乘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打造“人才强区”。截至目前,我区共集聚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引进创新创业人才57名、硕博士研究生146名,培育省“双创计划”9人,市“双创计划”20人,省“双创博士”15人,区“双创计划”34人,省“苏北计划”66人等,争取省、市人才项目资助资金达1559万元,人才引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当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将重点经济工作作为考核重点,这标志着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竞争优势,谁就赢得了区域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大家要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长远、抓后劲的理念,以战略眼光和科学思维谋划人才工作,大力营造爱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为推进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要围绕工业强区,增强“聚才”能力。一是引进人才要和贾汪转型发展相结合。加快建设贾汪区新型智库,集聚部门资源和社会资源,广泛搜集完善人才信息,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建立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点在研究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打出“贾汪品牌”。二是引进人才要和企业转型相结合。要围绕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延长、下游产品的研发,指导鼓励骨干企业制定引进高层人才计划,充分借助科技镇长团优势,重点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8所高校举办贾汪招才引智推介会,宣传推介贾汪,以政策、服务吸引高校优秀人才来贾创新创业,确保全年引进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不少于20人,争取全年引进海外人才5人以上。三是引进人才要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依托驻外招商、小分队招商,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齐头并进,大力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的创业人才,培育壮大一批高科技含量企业、高附加值企业,加速贾汪产业结构转型。力争经过3年努力,使我区每个重点领域和特色优势产业,都能够拥有一个创新人才团队、一支专门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良性循环。

二要突出企业家培养,提升“育才”能力。根据我区产业特点,制定企业人员素质能力培育计划,重点提升企业家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和从业技术能力,全面实现人才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通过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举办企业家培训班,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拓宽视野、增强管理能力。不断创新人才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性。以企业需求为主体,建立企业人才公众培训平台,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对接相关科研院所,联系行业专家教授,为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不断增强企业人才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力争全年培训人员不少于300人次。

三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用才”效能。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要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整合人才工作资源,完善人才工作网络,统筹推进人才各项工作,实行人才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制度,跟踪落实好重大科研项目进展。同时,要结合我区实际,以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为目标,着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四大机制”,充分激发广大人才的内在动力,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三、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当前,贾汪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缓解严峻就业压力、激发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重要抓手。全区上下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角度,把双创工作与经济转型、社会领域改革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工作统筹起来考虑,增强双创工作服务大局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协调性,落实各项任务和措施,推动贾汪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要注重主体培育,全面释放双创潜能。一是培育重点创业群体。要实施好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引领计划,在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项目等方面持续加大扶持力度。要大力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组织实施教育培训,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要大力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人员和项目返乡创业,在政策咨询、贷款担保、岗位需求等方面主动服务。要注重帮助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提高创业就业技能,利用现有支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自主创业、灵活创业。二是加快规模企业转型升级。要突出规模企业创新骨干作用,以内部资源平台化推动内部创新文化发展,营造全员创新氛围,集众智推动企业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建立牢固的技术支撑体系,掌握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动权。要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协作,努力构建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支持通过战略投资以及并购开展“二次创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延伸,加快新兴产业布局,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提升。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在市场运行、技术提升、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引导,让企业行稳致远。要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重,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力度,着力打造“专精特新”的拳头产品和特色服务,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自主品牌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

二要强化平台支撑,全力构建众创空间。去年以来,我区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加快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平台建设,为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区现有众创空间2家,创业孵化面积6万多平方米,拥有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市级众创空间产业园。下一步,要继续巩固众创工作成效,突出众创空间的载体作用,不断汇聚“双创”强劲力量。一是推进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我区高新众创园被认证为全市首批众创空间。要充分发挥贾汪高新众创园和众创空间产业园的引领作用,高效整合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种要素,孵化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以贾汪众创产业园为依托,积极创建省级众创空间平台,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设众创空间。二是因地制宜打造专业平台。要围绕贾汪产业发展特色,重点招引生态蔬果、松木家具、特色农产品等电商项目,发展产业定位鲜明的专业型众创空间。在优化发展领域方向上,支持农产品初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为重点的农业众创空间建设;支持以创意设计、数字出版、新闻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众创空间建设;支持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互联网+”等为重点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众创空间建设。三是积极拓宽投融资平台。要多渠道汇集资金促进创新创业,以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小微企业首次投资为重点,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信贷,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加快形成多方位、多渠道的投入体系。

三要优化政府服务,全面提升双创环境。推进双创工作,政府既要当好宣传发动员,又要当好后勤保障员,为“双创”提供优良的政务环境,让“双创”的活力不断迸发。一是强化简政放权。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改进审批手段、提高审批效能,通过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来调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的“乘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领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切实降低创业创新成本,维护创业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认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培训、项目成果展示和对接等系列活动,不断扩大“双创”的知晓度和参与率,放大“双创”活动成效。三是加强政策落实。推进双创工作的关键在于狠抓政策落实,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各项扶持政策,确保现有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不断提升政策措施的协同性;另一方面,要立足贾汪发展阶段,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研究制定精细化的本土扶持政策。

同志们,科技创新、人才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争当全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即为《【遴选高频考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文,更多遴选公选招考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遴选公选考试交流QQ群812635278,并关注遴选公选考试网。

关键词:遴选高频考点 大众创业

手机扫码查看或分享本文

遴选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19965016898

关注微信公众号号

橙橙老师微信